參考消息網7月22日報道 香港亞洲時報網站7月18日刊登阿聯酋安瓦爾·加爾賈什外交學院研究生項目主任、國際法和外交學教授埃里克·奧爾特的文章《分裂的歐洲在多極時刻步履蹣跚》。全文摘編如下:
自2022年俄羅斯進攻烏克蘭以來,歐洲的決策已被這場沖突主導。這甚至扭曲了我們對歐洲的認知。跨大西洋安全伙伴關系不斷弱化以及在工業、數字基礎設施和能源等領域對外國的諸多依賴也引發巨大不安。
總之,對于一系列歐洲政策而言,上述事態發展帶來了非同尋常的威脅與機遇。歐洲決策者必須開始將目光投向烏克蘭之外,同時不忽視烏克蘭在安全格局中所發揮的關鍵作用。
從美國宏大的長期愿景——包括貝拉克·奧巴馬總統2011年11月提出的“重返亞太”戰略——可以看出,美國正日益將歐洲視為自身的次要關切。
如果歐洲不能齊心協力,專注于建設國家和地區能力,那么未來歐洲就可能被甩在后面,被困在蓬勃發展的中美之間。目前,歐洲才剛剛開始著手提升自身的戰備水平和適應能力。
近期有報告指出,未來十年內,歐洲國防工業無法在海空領域完全替代美國的關鍵戰力。在此期間,絕不能忽視戰力或威懾力出現缺口的風險。在統一的歐洲防務領導層形成前,諸如“E3+1”倡議(法國、德國、英國和波蘭)等合作模式方面的探索可以為區域化防務聯盟提供臨時解決方案。
正如烏克蘭戰爭所揭示的,若沒有合作、伙伴關系、聯合生產與聯合開發來保障互操作性和效率,歐洲僅憑自身力量無法滿足當前的國防生產需求。這很可能是由于其國防工業存在碎片化問題,而且這種狀況在可預見的未來難以改變。
除了應對俄羅斯的威脅以及實現聯盟力量平衡這個目標以外,歐洲的主要問題還包括政治分裂和地緣政治影響力的整體邊緣化。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歐盟成員國始終難以超越狹隘的國家利益所致。
近期事態發展或許能通過新的單一市場戰略,推動歐洲實現更深層次的經濟與金融一體化。這一前景雖充滿挑戰,但并非無法實現。
要增強自身硬實力與經濟獨立性,這個全球最大單一市場必須解決資本市場、能源和技術領域存在的嚴重不協調問題。擴大歐元的國際影響力也有助于降低融資成本、吸引投資,進而提升歐洲的適應能力。
隨著全球格局向多極化發展,更善于談判與妥協并非新興大國的專屬特質。當形勢迫切需要時,經濟實力、外交影響力與全球觸角依然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編譯/卿松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