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 年 9 月 9 日零時 10 分,毛主席永遠地離開了我們。消息傳開,舉國悲痛。中央政治局緊急召開會議,商議毛主席的身后事,其中遺體處置問題成為焦點。
毛主席生前號召火葬,還帶頭在火化倡議書上簽字。按此,毛主席逝世后遺體應火化。可毛主席對中國革命和建設貢獻巨大,很多人希望能長久瞻仰他的遺容。這一想法在政治局會議上引發激烈討論。
華國鋒主持會議,面對這個難題,他神情凝重。當時,張春橋提出:“主席對國家意義非凡,遺體應作永久性保存,以供后人瞻仰。” 這話得到部分人贊同。但很快,問題來了。醫生告知,因未及時采取防腐措施,遺體已開始變質,可能無法作永久性保存。張春橋不緊不慢地說:“醫療小組講,未防腐且超過 3 天的遺體,難以永久性保存。” 這話如一顆炸彈,在會場激起千層浪。
江青一聽,立馬跳起來,對著華國鋒叫嚷:“華國鋒,你為什么要毀掉主席遺體?你安的什么心?現在,我把主席遺體交給你,要有三長兩短,你負責!” 華國鋒陷入兩難,一邊是毛主席的遺愿,一邊是大家希望保存遺體的強烈呼聲,如今遺體又面臨保存難題,他心急如焚,趕忙向葉帥求助:“葉帥,主席遺體已放了 3 天,我就是舍出性命也保不住了!” 葉帥沉穩回應:“還不足 3 天,咱們再想想辦法。其實,即便主席遺體保存不住,也沒什么,主席本人就不同意保留遺體嘛!”
但眾人仍想盡力一試。當晚,醫科院基礎醫學組黨支部書記徐靜等專家,接到緊急任務,來到毛主席住處。他們仔細察看遺體情況,隨后商議出實施方案。政治局委員們就遺體保存問題,詳細詢問:列寧遺體是怎么保存的?徐靜等人依據平時了解,扼要作答。張春橋站起身,指著徐靜問:“你到底有多大把握?” 徐靜實事求是地說:“不但不能腐爛,還要栩栩如生,讓人民群眾瞻仰,這我們沒做過,也未敢想過。” 最后,華國鋒拍板:“就按你們的方案辦。”
當天下午,做完防腐處理直至 10 日深夜,專家們一直守在遺體旁,仔細觀察遺體細微變化,如皮膚顏色、韌性、彈性,關節活動程度,眼睛和嘴的閉合情況,甚至顏面皮膚紋理都逐一記錄,為長期保存做好原始記錄。工作人員重新量了主席遺體尺寸,紅都服裝廠師傅們很快趕制出兩套中山裝,經中央領導審定,給主席穿上淺灰色那套。理發師為毛主席重新梳理頭發,北京醫院病理科技師為主席做了細致化妝整容。
1976 年 9 月 11 日至 17 日,毛主席遺體移進人民大會堂,舉行群眾吊唁、瞻仰活動。吊唁第一天,因臨時棺罩未做好,主席遺體敞放。專家要求啟動大廳全部風冷設備,即便室溫降到 15℃以下,人們穿著大衣仍覺冷,可對保護遺體而言,這溫度還不夠低。更糟糕的是,瞻仰人群、軍樂隊銅管樂器噴出的熱氣,加上廳內燈光熱量,讓溫度更難維持。徐靜等人著急地說:“這樣下去不行!” 中央毛主席遺體保護領導小組聽后,立即決定撤去樂隊,改為播放哀樂錄音;除遺體頂上大燈外,其他燈盡量少開。
在人民大會堂吊唁期間,華國鋒多次在大會堂福建廳召開會議,直接聽取遺體保護情況匯報。第二次會議氣氛緊張,徐靜提到大廳內溫度降不下來,不利于遺體保護,必須采取堅決措施時,張春橋、江青出餿主意,要停止瞻仰、吊唁活動,改用照片代替遺體告別。這顯然不可取,若如此,勢必在國內外造成不良影響。接著,谷牧、顧明等同志介紹將進一步采取降溫措施,會議氣氛才緩和些。
早在 9 月 9 日下午,谷牧緊急召見北京市計委副主任韓伯平、石油化工部副部長陶濤等同志,研究制造能降溫、隔氧的有機玻璃棺罩的緊急任務。9 月 11 日午夜,毛主席遺體放入有機玻璃棺,專家們擔心的問題暫時解決。
為了能讓毛主席遺體長期妥善保存,中央決定修建毛主席紀念堂。同時,制作水晶棺的任務也提上日程。水晶棺圖紙由光學家李家英設計,王大珩院士審查。北京六零八廠承擔起制作任務,這被稱作 “一號任務”,要求 1977 年 9 月 9 日毛主席紀念堂落成開放前完成。
當時,國際上只有蘇聯的列寧、斯大林和越南的胡志明的遺體使用過水晶棺,卻無公開技術資料和照片可供參考。北京六零八廠在艱難情況下開展工作,中央先安排制作了一個有機玻璃棺罩,其梯形設計被認可,成為水晶棺整體雛形。
水晶棺設定了符合主席身材的長度,由棺蓋一塊板和棺體四塊板共五塊板組成。考慮到材料外觀效果,起初建議用 K9 玻璃制作。北京六零八廠加工如此大尺寸的水晶制件,在光學史上無前例,諸多技術指標全無。但他們克服困難,1976 年 11 月 27 日,加工的水晶棺樣品通過抗 8 級地震、密封、充氣、降溫等試驗,在眾多競標中被選中。
然而,中央領導視察試用的水晶棺時,發現有幾個人像反射光,覺得不妥,第一個水晶棺因此被淘汰。為解決反射像問題,中央請來近百位專家研討,主要有三個方案。一是把光變弱,減少反射像;二是在水晶棺玻璃內側真空鍍膜;三是由李家英提出的調整角度,把反射像反到瞻仰者看不到的地方。中央為保險起見,選擇后兩個方案分別進行,可 2 號棺因技術問題未達要求,也被淘汰。
3 號棺制作時,因毛主席遺體長期泡在福爾馬林里,膚色變深,上級要求通過顏色調整,讓主席看起來滿面紅光、栩栩如生。但遺體表面不能涂抹化妝材料,照明燈光中的紫外線、紅外線還會影響遺體保存。于是,李家英和技術人員采用光學美容技術,通過多個光學鏡頭對主席不同部位美容,還專門建立實驗室,用類似主席遺體外觀的人體標本實驗,取得理想效果。3 號棺雖讓中央領導滿意,可因不是真正水晶材料制作,成為研制過渡。
4 號棺要解決用真正水晶材料制作的問題。天然水晶片小,人工水晶尺寸也有限,而水晶棺頂蓋巨大,且水晶和玻璃折射率差距大,之前的反射像、光學美容等都要重新設置。北京玻璃總廠系統內,六零五廠負責晶體制造,他們決定制作小塊水晶塊再焊接起來,利用氫氧焊避免留下痕跡。1977 年毛主席逝世周年前夕,4 號水晶棺制作成功,解決了此前所有技術問題,如今人們瞻仰主席遺容看到的就是 4 號水晶棺。為防意外,還加工了 5 號水晶棺,同樣安放在毛主席紀念堂。
1977 年 8 月,毛主席紀念堂落成,水晶棺移入瞻仰廳。各種專用設備試運行效果滿意后,中共中央決定將毛主席遺體移入紀念堂。幾十名專家一年的努力終得實現,毛主席遺體安臥在晶瑩剔透的水晶棺中,供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瞻仰。
毛主席紀念堂管理局也于 1977 年成立,專門負責毛主席紀念堂和毛澤東遺體的管理工作。由眾多科學家共同研制的毛主席水晶棺,綜合運用現代高技術,通過 8 級地震試驗,創造了我國科技史上的奇跡,讓毛主席的音容笑貌永遠留存,供后人緬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