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人眼中,身高1米95、體重150公斤的男人應該是什么樣子?
也許是橄欖球場上的猛將,或是健身房里的擼鐵大哥。
但在新西蘭的Jordaan Tuitama(毛利族Waikato Tainui、薩摩亞血統)身上,你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一面。
他是個熱愛縫紉、常常泡在舊貨店、穿著自己改造衣服的男人。
“我喜歡挑戰大家對男人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的刻板印象。”他說。
從“買衣服”到“做衣服”
四年前,Jordaan開始接觸縫紉,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起初他只是出于對潮流和流行文化的興趣,他喜歡穿搭,也熱衷于逛二手店淘“酷”衣服。
慢慢地,他意識到,這個過程中看到的服裝浪費現象十分嚴重:大量質量不錯的衣物被丟棄,最終進了垃圾填埋場。
“我得做點什么。”
他開始嘗試舊衣改造,把回收來的衣服重新剪裁、縫制、設計,賦予它們第二次生命。
漸漸地,他把自己的作品分享到社交平臺上,如今他的賬號已經有了近2萬粉絲。
“縫紉,不只是女孩的事”
縫紉很多時候常常被視為“女性化”的技能。
但對Jordaan來說,文化背景早已讓他不受這種觀念束縛。
在薩摩亞文化中,男人做飯、照顧孩子都很正常。
而毛利文化講求“rangatiratanga(自我主權)”和“uara(價值觀與信念)”,這些并不被限定為男性或女性的特質。
“縫紉讓我感覺我可以把想法變成實物,這是一種自主、創造力和療愈的過程。”
Jordaan說:“我可能看起來像個橄欖球運動員,但我更享受在縫紉店里選布料、買線買針的感覺。”
他的很多粉絲,都是被他打破性別刻板印象、堅持表達自我的態度所吸引。
給“問題少年”打開另一扇門
Jordaan白天的主職是一名青少年社工。
在工作之余,他還會給“問題少年”開設縫紉工作坊。
最初,一些年輕人對這個大塊頭的“穿搭怪哥”充滿戒備,“他是誰?穿這么花,說什么縫紉?”
但當Jordaan向他們講述如何把10紐幣舊衣變成40紐幣的時尚單品,這些少年眼睛開始亮了。
“你可以感受到那種mauri(生命能量)開始轉變。
“有個孩子說:‘我可以做這個啊,我可以去修我媽的窗簾。’”
在縫紉過程中,他們開始愿意開口聊聊情緒、壓力甚至家庭問題。
縫紉機的“噠噠噠”聲,成了一種節奏、一種安全感、一種連接。
帶一群猛男踩縫紉機
在Jordaan看來,縫紉的魅力遠不止于“縫出衣服”。
“你完成后能拿到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可以送給別人,也可以珍藏。
“在這個過程中你收獲的不只是手藝,還有專注、平靜和自我表達的自由。”
他還加入了TVNZ新節目《Allgoods》,分享自己對“健康”的理解。
在第四集里,他帶著一群男性一起做杯墊,在“縫縫補補”中討論關于男性心理健康的話題。
“他們做得非常投入,認真挑選布料、細心裁剪。完成后,他們滿臉都是‘我也能做到’的表情。”
Jordaan常常光顧惠靈頓的手工店,和店里的奶奶們交流縫紉技巧。
他說,那里是一個包容、溫暖的社區,老奶奶們熱情大方、樂于分享。
“她們其實和我們一樣,都有自己喜歡的東西,都希望和別人分享。”
“手工活”對心理健康的好處
Manukau理工學院高級講師Jayne Jackson表示,手工藝可以成為強大的情緒療愈工具。
她本人是一位拼布愛好者,也做過相關研究。
她發現,手工藝讓人更有社交聯系,有助于提升情緒、增加成就感。
做手工還能改善身體靈活度、提升專注力。
更重要的是,它適用于任何年齡層。
“很多人告訴我,縫紉讓他們平靜下來,讓他們覺得自己‘還在掌控生活’。”
ref:https://www.1news.co.nz/2025/07/22/why-i-love-to-sew-mental-health-and-challenging-masculinit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