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萊恩和科斯塔歐盟兩大巨頭將聯袂訪華,這是中歐層面最高規格的互動之一。然而中國外交部沒有一絲歡迎的措辭,反而是當頭一棒——直指歐盟近期對中國的制裁“非法”“單邊”,堅決反對,并警告“將采取反制措施”。
根據官方通報,新任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將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于7月24日訪問中國,并與中方共同主持第25屆中歐峰會。這個峰會早在數月前就已在醞釀,是雙方高層戰略溝通的重要平臺。
但就在這一正式宣布之后,中國外交部的發言卻讓人震驚。外交部發言人郭嘉坤毫不客氣地指出:歐盟對中國多家企業和金融機構實施了非法單邊制裁,沒有國際法依據,也沒有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中國對此表示堅決反對,并警告歐盟“立即停止損害中國合法利益的行為”,否則中國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予以反擊。
也就是說,在中方確認兩位歐盟巨頭訪華的同時,外交部卻直接把批評的話語擺到了臺面上。
要知道,這種“不歡迎的歡迎”在中國外交中并不常見,尤其是針對歐盟這樣的老牌合作伙伴。這不僅傳遞出一種嚴正立場,也為這次中歐峰會的氛圍,提前打上了“火藥味”的標簽。
曾幾何時,中歐關系被外界稱作“全球穩定的壓艙石”。尤其是在中美關系陷入低谷的時候,中歐一度展現出互補合作的巨大潛力。
但過去兩年情況急轉直下。首先是經貿問題。歐盟針對中國新能源汽車、電池和鋼鐵等產業頻頻發起“反補貼調查”,指責中國“傾銷”。而這背后的原因,并非經濟規律,而是典型的“政治驅動”。
再者是地緣政治問題。在俄烏沖突背景下,歐盟指責中國“間接支持俄羅斯”,甚至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將一些中國企業列入制裁名單。這種強加的“道德綁架”和“立場審查”,顯然觸碰了中國的外交底線。
還有意識形態層面。歐盟部分官員公開稱中國在聯合國改革中“試圖擴大影響”,甚至指責中國“殖民聯合國”,這種話聽上去不禁令人錯愕——把中國的全球治理努力硬套進西方殖民話術,簡直是“倒打一耙”。
這些累積矛盾沒有被有效緩解,反而在此次訪華前集中爆發。中方當然不會假裝一切如常,更不會為了“面子工程”放棄原則。
中國為何要在歐盟高層還未落地之前就先“敲打”一番?其實,這背后有深意。
第一,中方釋放出清晰的態度:中國歡迎對話,但不接受帶著敵意來的“說教者”。王毅外長多次訪問歐洲各國政要和歐盟高層,但顯然歐洲政客并沒有聽進去中方的勸誡,既然歐盟還是想搞“邊合作邊制裁”的兩面派做法,那中方寧可“不客氣”。
第二,這是一次外交下馬威,也是一種策略上的主動出擊。在大國博弈中,誰掌握輿論與節奏,誰就掌握談判主動權。中國這次率先亮明底牌,是在告訴歐方:你們來,可以;但必須先端正態度,別想著來訓話。
第三,也是給國內與國際社會一個信號:中國在對待“非理性制裁”問題上,立場堅定,毫不妥協。無論對手是美國,還是歐盟,中國都不會退讓原則。
簡而言之,這不是中方“不給面子”,而是不愿再被牽著鼻子走。反過來看歐盟方面,其實他們內心的糾結遠比表面看起來要復雜得多。
一方面,歐盟確實有“對華需求”。不管是面對經濟低迷、通脹壓力、還是制造業空心化問題,歐盟都離不開中國這個全球供應鏈的核心合作伙伴。更別說德國、法國等核心國家早已表態“不愿與中國脫鉤”。
但另一方面,歐盟又始終難以掙脫美國的“政治牽引力”。在地緣政治上,尤其是烏克蘭問題上,歐盟已經全面站隊美國。對華態度也越來越趨近于“安全導向”而非“務實導向”。
于是我們看到一個“分裂的歐盟”:一邊頻頻談合作,比如中歐投資協定、綠色能源轉型;另一邊卻不斷搞限制、封鎖、調查、制裁。這種“兩頭下注”的策略,在今天已經越來越難維持。
中國這次不給“好臉”,其實正是打中了歐盟的痛點:你要真想合作,那就得拿出誠意;否則這次峰會很可能只是一次“形式外交”。
如果把眼光放長遠些,會發現這次外交摩擦背后,還有更深一層的較量——那就是中歐在“全球秩序”問題上的分歧。
歐盟一直自詡為“規則制定者”和“道義代表”,但它的“規則”往往帶有明顯的西方價值觀偏見。比如,它要求其他國家遵守它設定的氣候標準、勞工政策,卻不考慮發展中國家的現實困境。
而中國則倡導“多邊主義”“全球南方”“發展平衡”,強調不同文明、不同制度之間的平等與尊重。這種理念與歐盟的“價值觀外交”存在根本差異。
所以這場峰會,不只是討論汽車、電池這些商業議題,更是在較量一種“話語權”。中國這次強硬回應,是在對歐盟發出提醒:如果你還想當“全球治理”的重要一極,那就必須放下優越感,與中國“平視對話”。
這次中歐峰會的前奏,已經足夠戲劇化。中國主動“冷處理”,不是要撕破臉,而是希望雙方都認清現實。
這一次的“當頭一棒”,打得雖然不輕,但并非為了羞辱,而是為了喚醒歐盟,讓歐盟看清楚自己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不要拿過去眼光看待中國。歐盟應該明白,真正在收割損害歐盟利益的是美國,而非中國,歐盟以為對華強硬,就可以討好美國,讓特朗普高抬貴手?恰恰相反,這在特朗普看來就是軟弱,只會更加變本加厲。
對于合作,中方早就有言在先,中歐合作空間巨大,但合作必須建立在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的基礎上。對歐盟而言,選擇權依然在手:要么真正實現“戰略自主”,與中國進行深度合作;要么繼續被美國捆綁,不斷加劇與中國的摩擦。中國對歐盟已經仁至義盡了,接下來,就看歐盟怎么選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