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萊恩的專機降落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時,大西洋彼岸的特朗普考慮對歐盟加征關稅。這一幕像極了精心編排的政治戲劇——歐盟委員會主席剛要來華,美國的關稅威脅就結結實實砸在了歐洲的腦門上。
25%的汽車關稅、30%的奢侈品稅,外加15%的醫藥制品稅,這一套組合拳直接把歐盟逼到了墻角。而此刻的馮德萊恩,正試圖在北京談"合作",卻不知道老家面臨更大威脅。這種荒誕的現實,完美詮釋了當今國際政治的魔幻現實主義風格。
就在馮德萊恩啟程訪華的前兩天,歐盟突然宣布第十八輪對俄制裁,順手把一些中國公司列入了黑名單。中方的反應很直接:立即提出嚴正交涉。
馮德萊恩(資料圖)
而就在馮德萊恩忙著在北京周旋的時候,特朗普政府放出了更狠的招數。8月1日起,美國將對歐盟鋼鋁產品加征50%關稅,汽車25%。這個數字可不是鬧著玩的,德國汽車三巨頭——大眾、寶馬、奔馳,光是預估損失就高達260億歐元。法國的奢侈品巨頭們也不好過,路易威登的市值瞬間蒸發百億。
歐盟當然要反擊,他們準備了一份930億歐元的報復清單,但仔細一看就會發現,這根本就是虛張聲勢。210億歐元的清單里全是農產品和家電,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微乎其微;剩下的720億歐元清單,也只占美國GDP的0.6%。更諷刺的是,就在歐盟焦頭爛額的時候,日本卻和美國達成了協議,關稅降到15%。這一對比,歐盟的處境就顯得更加尷尬了。
馮德萊恩在北京的會談進行得并不順利。她帶來了三個要求:要中國斷絕與俄羅斯的貿易往來、開放稀土出口、解決所謂的"產能過剩"。這種要求在外交場合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中方根本沒接這些茬,最后雙方唯一能達成共識的,只剩下氣候變化這個最不敏感的議題。
但有意思的是,就在政治層面陷入僵局的同時,商業層面卻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景象。德國企業用實際行動表達了他們的態度。法國人也不甘示弱,這些商業決策比任何外交辭令都更能說明問題——在商言商,政客們的博弈歸博弈,生意還是要做的。
馮德萊恩(資料圖)
這場鬧劇最諷刺的地方在于,歐盟一邊喊著要"戰略自主",一邊又被美國掐著脖子;一邊想和中國保持距離,一邊又離不開中國市場。德國車企的高管們早就看明白了這一點,他們公開警告說,中歐供應鏈一旦斷裂,后果不堪設想。而匈牙利總理歐爾班更是直接,他在歐盟峰會上公開力挺中國,把歐盟內部的分歧徹底暴露在了陽光下。這種分裂的局面,讓馮德萊恩的處境更加艱難。
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和馮德萊恩的外交困局,折射出的是一個更大的時代變局。單極霸權的時代正在終結,但新的秩序尚未形成。在這個過渡期,騎墻派是最難受的。歐盟想要獨立自主,卻又不敢真的和美國翻臉;想要和中國合作,又被意識形態束縛手腳。這種首鼠兩端的策略,最終只會讓自己陷入更被動的境地。
而中國在這場博弈中展現出的定力值得玩味。沒有歇斯底里的對抗,也沒有無原則的妥協。你制裁我的企業?那我就調查你的白蘭地。你要談合作?可以,但必須平等互利。這種不卑不亢的態度,反而讓中國在這場混戰中占據了更有利的位置。看看數據就知道:盡管政治關系緊張,2024年上半年歐盟對華投資還是增長了。這充分說明,在全球化時代,經濟規律終究會戰勝政治操弄。
馮德萊恩(資料圖)
特朗普可以繼續揮舞關稅大棒,但資本用腳投票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或許用不了多久,歐盟就會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在21世紀的國際關系中,真正的"戰略自主"不是選邊站隊,而是要學會在大國博弈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這場鬧劇的結局如何,現在還不好說。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當舊秩序的維護者還在用上個世紀的手段相互撕扯時,新的游戲規則已經在悄然形成。而這一次,中國不再是規則的被動接受者,而是成為了重要的參與者。馮德萊恩的北京之行或許來得太晚,但時代的轉向,從來不會等待任何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