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23日,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談判桌前,俄烏代表團成員的表情比桌面上的咖啡還要凝重。
就在這場第三次直接談判開始前24小時,烏克蘭總統府外的抗議人群還在喊著“否決法案”的口號,而俄羅斯的無人機已經再次掠過敖德薩的夜空——沖突就像個沒耐心的看客,在談判者身后敲著桌子。
有人說這是大決戰的前奏,可當我們扒開戰場煙霧就會發現,真正決定局勢走向的,或許不在前線的炮火里,而在基輔街頭的標語牌和談判桌下的暗涌里。
澤連斯基(資料圖)
一、俄軍的“算盤”:一邊打一邊談,拳頭硬才好說話
俄軍最近的動作有點密集。根據已知消息,他們對敖德薩搞了大規模無人機空襲,還把切爾尼戈夫州、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的烏軍倉庫、防空設施炸了個遍。這種打法看著眼熟——就像兩個人掰手腕時,一邊假裝松勁說“聊聊”,一邊偷偷把胳膊肘往前挪。
他們在談判桌上倒是提了兩個建議:一個是搞24到48小時停火,處理下傷員和遺體;另一個是建三個線上工作組接著聊。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更像種姿態。
畢竟真要停火,何必在談判前一天還炸人家后勤?俄軍心里的小九九其實藏不住:戰場上占著優勢,談判時腰桿才能硬。
就像代表團團長梅金斯基說的,普京要見澤連斯基,得等“準備簽字的時候”——言外之意,現在還沒到烏方有資格討價還價的階段。
這種“邊打邊談”的策略,其實是在給烏克蘭算時間賬。俄軍已經同意交換1200名戰俘,還說要歸還3000具烏軍遺體。
這些舉動看著像釋放善意,實則是在提醒:再拖下去,要送回來的可能就不止這個數了。前線的仗打得越狠,談判桌上的籌碼就越重,這大概就是俄軍現在的核心思路。
澤連斯基(資料圖)
二、烏克蘭的“內憂”:前線缺人打仗,后方忙著抗議
烏克蘭這邊最近有點顧頭不顧尾。澤連斯基剛簽了個法案,把國家反腐敗局和專門反腐敗檢察官辦公室的權力給削了——這倆機構原本是查貪官的,現在得聽總檢察長的,而總檢察長是總統直接任命的。
這事兒一出來,基輔獨立廣場立馬擠滿了人,舉著“可恥”的牌子喊口號,連第聶伯羅、利沃夫這些城市也跟著鬧了起來。
更要命的是,抗議的人里不光有老百姓,還有士兵。這些本該在前線的人舉著標語上街,意思再明白不過:我們在前面拼命,你們在后面動反腐機構的手腳?
要知道這可是俄烏沖突以來頭一回大規模反政府抗議,連《紐約時報》都盯著報道,說這標志著烏克蘭“全民團結”的局面裂了個口子。
為啥大家反應這么大?其實早有苗頭。之前就有官員把軍費拿去買廉價水壺充軍用品,還有人在武器零件上吃回扣。
西方給的援助不少,可前線士兵總缺彈藥,老百姓日子越來越難,不少人都逃去國外當難民了。現在總統反而削弱反腐機構,難免讓人想:是不是怕查得太嚴,把自己人揪出來?
前線的情況更糟。兵力早就不夠了,只能在街上強行拉人——看到年輕人就往車上塞,發件防彈衣、頂頭盔,簡單訓幾天就送前線。
這種“填線”式的征兵,不光留不住人,更寒了民心。一邊是后方抗議不斷,一邊是前線兵源枯竭,烏克蘭現在就像個兩頭燒的蠟燭。
澤連斯基(資料圖)
三、談判桌上的“僵局”:誰都不想先讓步
第三次談判聊了一個小時,說起來就像場沒結果的會議。俄烏在停火問題上還是各說各話,烏方說相關備忘錄還只是草案,俄方提的建議也沒得到明確回應。唯一確定的,是雙方要接著交換戰俘和遺體。
澤連斯基一直想跟普京見面,最好能在八月底前談。但俄方態度很堅決:要見可以,等準備好簽字的時候再說。
這就像考試交卷前才給你看標準答案,想討價還價?沒門。烏克蘭當然不甘心,他們還想著要回被占的土地,甚至提沖突賠款。可手里沒牌,說啥都沒用。
這種僵局背后,其實是兩邊都在看別人臉色。俄羅斯敢硬氣,是因為戰場占優;烏克蘭還能撐著,多少靠點西方援助。
但現在歐盟已經放話了,說反腐是烏克蘭入盟的“核心條件”——這話是沖著澤連斯基削反腐機構權力說的。美國那邊也有風言風語,說特朗普團隊在考慮換個“聽話”的領導人。這些外部動靜,比談判桌上的話更有分量。
特朗普(資料圖)
四、“大決戰”要來了?可能是場更磨人的消耗戰
很多人猜是不是要打大決戰了,但從目前情況看,可能性不大。俄軍雖然攻勢猛,但沒看出要一下子壓垮對方的意思;烏克蘭連內部問題都沒理順,更別說組織大規模反攻。真正的“決戰”,可能不在某場戰役里,而在誰能撐得更久。
近日,烏克蘭軍方一架由法國供應的“幻影-2000”戰斗機在執行任務時在該國西北部墜毀。對于烏克蘭軍方而言,“幻影-2000”戰機的墜毀顯然不是什么好消息。
原本在這場沖突中,烏軍方就沒有什么空戰優勢,制空權被俄軍牢牢的掌控,好不容易法國向其提供了“幻影-2000”戰機,現在該款戰機還在戰場之外發生墜毀,這著實是打了烏軍的臉。
普京(資料圖)
澤連斯基最近又說要“保證反腐機構獨立性”,明顯是想穩住局面,但信任這東西碎了,可不是一句話能粘起來的。如果不能盡快解決內部矛盾,就算西方還肯幫忙,也可能是“換個人幫”。
現在的局勢有點像溫水煮青蛙。俄軍一點點加火,烏克蘭在鍋里掙扎。談判更像種形式,真正決定走向的,是烏克蘭能不能把內部擰成一股繩,是西方還愿不愿意持續掏錢,是俄軍會不會突然加大攻勢。但有一點越來越明顯:拖得越久,烏克蘭的選擇就越少。
這場沖突打到現在,已經不只是軍事對抗了。它像面放大鏡,照出了烏克蘭的內部問題,也照出了國際關系的復雜。
澤連斯基簽的法案、街頭的抗議、談判桌上的僵持,其實都是這場持久戰里的小片段。至于大決戰?可能早就開始了,只不過打的不是槍林彈雨,是民心,是信任,是各方手里那點不多的籌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