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的一天,原空軍政治學院學員六隊10位新學員,來到楊浦區社會福利院開展學雷鋒活動,打掃衛生、整理環境、護理老人......臨走前,帶隊的政治教導員孟慶安問時任福利院院長張履貴還有什么事可以幫著干。張履貴說,有一些老人一無子女,二無親屬,三無收入,很孤獨,能否認養幾位、定期來看望。
今天(21日)下午,在國防大學政治學院舉行的“九十九個兒女三個媽”活動30周年軍地座談會上,張履貴回憶起這一幕時仍感慨萬千。當時的他們不會想到,這番對話會開啟一段跨越30年的愛心接力。
一場特別的認養儀式
孟慶安回憶,張履貴的話讓他深受觸動,當晚就主持召開了支委會,大家一致同意:認養福利院里97歲的張錫度、86歲的夏阿花、84歲的劉惠芳三位“三無”老人為“媽媽”。
1995年3月5日,一場特別的認養儀式在楊浦區社會福利院舉行,當孟慶安和隊長張志華帶領全體學員高喊一聲“媽媽好”,并向“媽媽”們敬下莊重軍禮的時候,3位“媽媽”和在場的許多老人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一位老伯伯說:“我活了大半輩子,只聽說過認養兒子的,從未聽說過認媽媽的。”
2006年,“兵兒女”與媽媽一起在院內噴水池邊賞景
孟慶安說,以認養活動為開端,學員隊和福利院簽訂了有5項具體內容的軍民共建協議,雙方認真、扎實地逐項落實了協議內容,在學員隊逐步形成了“三個一”的良好傳統,即:新學員入學第一課,就是介紹認養媽媽的故事;隊里組織的第一次集體活動,就是到福利院舉行《珍惜光榮隊史,再創輝煌業績》專題報告會;學員畢業前最后一件事就是去福利院向“媽媽”道別。后來又拓展為“五個一”,即入學第一課要給新學員們講認養“媽媽”的故事;新學期第一個黨日組織認養儀式;每學期組織一次“愛心獻給三個媽媽”捐款活動;每周五到福利院看望一次媽媽;畢業前到福利院舉行一次真情話別儀式。
30年間,從原空軍政治學院學員六隊到如今的國防大學政治學院學員二十三隊,60批6000余位學員持續接力,先后認養了100多位老人。
一場心靈的雙向奔赴
“最初參加這個活動時,我和部分同學一樣,認為關愛老人嘛,就是去福利院陪陪他們、幫幫忙。參加認養儀式時,大家總覺得一聲‘媽媽好’很難說得出口。”二十三隊學員楊鵬輝說,第一次和顧秀英媽媽聊天,自己總是小心翼翼找著話題,有時甚至還會陷入短暫的沉默。
后來,他逐漸了解到,老人是一位在教育戰線奉獻了近30年的老黨員,會拉著楊鵬輝的手講述當年工作中的故事。
漸漸地,楊鵬輝不再把每次出發當作任務打卡,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期盼——去看看“媽媽”這周過得怎么樣?有什么可以幫她做的?在楊鵬輝看來,這是一場鮮活的生命教育,是一次雙向奔赴的心靈滋養。
如今,楊鵬輝畢業在即,他表示,將把“九十九個兒女三個媽”活動的精神火種帶到即將奔赴的工作崗位,把對媽媽們的敬愛之心,轉化成對同事的友愛互助。
一段終生難忘的記憶
很多學員都有和楊鵬輝相同的感受。
曾在2002-2005年任學員隊隊干部的張偉說,前段時間她去開封,一位畢業二十幾年的學員見到她的第一句話,就是問:我的媽媽們還好嗎?
“臨別時,他拿給我一把朱媽媽送他的扇子,說二十幾年來自己搬了多次家,扔掉了很多東西,但這把扇子一直舍不得丟掉,請我帶回來放進資料室。”張偉說,學員口中的“朱媽媽”,給了大家很多精神上的鼓勵。她不僅經常給大家上黨課,還給學員們送畫了畫的扇子、編織的中國結等等。去世后,“朱媽媽”還捐獻了自己的遺體。
“兵兒女”在為孤老媽媽 梳頭、洗手、剪指甲
2023年上海市最美退役軍人孫超曾是“兵兒子”的一員。2010年轉業后,他積極投身社會公益事業。2023年重陽節前,孫超代表畢業學員再次走進楊浦區社會福利院,和退役老兵孫雪梅、孤寡老人龔丹倩以及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趙華三位老媽媽簽訂了結對協議。
“在我們23隊專屬的榮譽室、接待室、辦公室和簽名留言室,墻上掛滿各時期學員與老人的合影。在福利院里,每逢新學員到來,老人們也會指著手機中的照片講述往昔故事。這種傳承,已經超越了簡單的志愿服務,而是一種精神血脈的延續。”現任國防大學政治學院學員二十三隊隊長陸路說,今天,我們一定要傳承好這項活動的歷史接力棒,用更實在的行動繼續做老人們最貼心的“兵兒女”。
原標題:《楊浦區福利院的孤老們,為何會有很多“兵兒子”“兵女兒”?》
欄目主編:張駿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王閑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