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橋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馬橋文化時期是怎樣的一種社會結構?
馬橋文化
如何影響了本地區歷史發展的方向,
它與現代社會的形成有什么聯系?
追尋馬橋文化的探索步伐依然應該延續。
“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的第二十七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閔行區江川路小學的少年來誦讀《追尋馬橋文化》。今天,你將聽到的依然是《第五章 研無止境——馬橋文化的相關問題》節選。
以馬橋遺址第一、二次發掘為例,發掘者把遺址的文化堆積劃分為五層(圖5—1):
圖5—1 馬橋遺址第一、二次發掘T103西壁剖面圖
第一層,耕土層,黃色土。
第二層,灰色土。出土宋代釉陶瓶、刻花影青瓷碗、紹圣通寶和祥符通寶銅錢等。
第三層,灰黃色土,主要出土有米篩紋、米字紋、麻布紋、回字紋和曲折紋等為特征的印紋硬陶以及掛有青綠色或青灰色釉的早期瓷器。
第四層,黑灰色土,即后來命名為馬橋文化的遺存。
第五層,青灰色土,出土以素面為主的泥質灰黑陶和夾砂紅陶片,器形以蓋形器、圈足盤、貫耳壺和橫剖面丁字形的鼎足等為特征。
第五層以下為生土,青灰色,含大量沙粒,不見人類活動的遺跡或遺物。但在遺址已發掘的范圍內,發現一條南北向延伸的介殼沙帶。
根據出土遺物判斷,第三層的年代大致在春秋戰國時期,第五層的年代為良渚文化。根據地層關系,就如發掘報告結論所說:“第四層的相對年代應處于第五層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第三層的春秋戰國之間。”[1]
錢山漾遺址第三、四次發掘發現的地層關系為馬橋文化的相對年代確立了更加精準的時間關系。根據發掘報告,主要發掘區集中在遺址的中心土臺,統一后的地層為:
第①層:表土層。
第②、③層:晚期地層。
第④A、④B層:馬橋文化時期地層。
第⑤、⑥層:錢山漾二期文化遺存時期地層。
第⑦—13層:錢山漾一期文化遺存時期地層。
以上部分地層另又分出若干小層[2]。
根據這種地層關系,可以得知馬橋文化晚于廣富林文化。
另一種確定相對年代的主要考古學方法是“類型學”。村落、城堡、建筑、陶窯、窖穴及墓地等遺跡,不同質地的工具、用具、武器及裝飾品等遺物,以何種形態出現,與人們的愛好、習俗、傳統、生產技術水平和社會制度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因此,考古遺存形態的差異和變化是有規律可循的。考古類型學就是將遺跡、遺物按照材料、形狀、裝飾紋樣等特點進行分類,確定其早晚的相對時間關系。
宋建先生曾經對馬橋文化的遺物進行過細致的類型學研究,認為馬橋遺址的馬橋文化遺存大致相當于馬橋文化的早、中期階段,其中有12種形態變化敏感程度比較高的陶器,演化軌跡比較清楚。僅舉兩例:舌形足鼎,早期多為垂鼓腹,腹徑大于口徑;中期者多為垂腹,腹徑一般小于口徑,或略等于口徑。粗體觚和細體觚,變化趨勢基本相同,早期者,器身曲率比較大,近底處外撇,器底顯得比較大;中期者,器身曲率比較小,近底部稍向外撇,器底相應比較小(圖5—2)。
圖5—2 馬橋文化分期示意圖(據宋建先生)
[1]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上海馬橋遺址第一、二次發掘》,《考古學報》1978年第1期。
[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州市博物館:《錢山漾:第三、四次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14年。
2023年5月起,區政協辦公室、區教育局、團區委和區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了“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陸續邀請閔行區多所學校的青少年一起來讀好書、善讀書、懂歷史、愛家鄉,合力推動“閔行情”讀書活動落到實處。
第二十七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閔行區江川路小學的少年來誦讀《追尋馬橋文化》。篳路藍縷,以啟后學,本書致力于全面收集馬橋文化發掘及研究的成果,多視角地展現馬橋文化的特點。本書既是向馬橋文化命名四十周年紀念活動的獻禮,也希望它能成為未來研究的基石,引起學者們對馬橋文化更多關注,共同推進學術的不斷發展。
2025年7月起,第二十七季正式開啟,每個工作日的21:30,我們不聽不睡!
一起聆聽閔行聲音,發現閔行之美……
朗讀: 上海市閔行區江川路小學 李安淇
編輯:湯婧嫻
初審:林心怡
復審:石思嘉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