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9月18日深夜,長沙】“主席,您真打算在武漢多停幾天?”楊成武壓低嗓子問。毛主席合上文件,輕輕抬頭:“有件事,我得當面看看。”車廂燈光搖晃,他的語氣卻像湘江水一樣平靜。
列車繼續北上,窗外漆黑無聲。三個月南巡走遍鄂、滬、浙、贛、湘,和各路軍政要員過招,主席此刻卻把心思全部投向即將抵達的江城——那座被風浪攪動的武漢。
時間撥回七月,北京氣氛稠得像蒸籠。街頭標語日日翻新,各地電報雪片般飛進中南海。毛主席拍板親自下去走一趟,理由很樸素: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有人擔心權力真空,勸他留京。主席擺手:“山高路遠,得有人把真實情況挑回來。”一句話把總參代參謀長楊成武點了名,南巡班底隨即成形。
楊成武干脆利落,帶電臺、帶密碼本、帶加密電話。機要組塞進三節車廂,確保與北京、與周總理的鏈路不斷。“出了事找我。”他拍肩囑咐警衛員。
7月14日夜,武昌站燈火通明,前驅部隊全副武裝。毛主席步下專列,沒有口號,只有哨兵短促的敬禮聲。東湖賓館凌晨一點亮燈,短暫休息后即開始連番會見。
陳再道、鐘漢華、謝富治輪番進入客廳匯報,紙張沙沙響。主席問得細,某鋼廠停產幾天、長江航運擁堵幾個小時,都要精確到分鐘。楊成武在旁記錄,幾乎來不及換筆芯。
武漢只是第一顆棋子。上海虹橋、杭州、南昌、長沙,專列像串珠子,把局部形勢連成線。許世友的大嗓門、程世清的沉默寡言,主席都當面點評。
越往南走,越能感到各省躁動。有人急切表忠心,有人謹慎觀望。毛主席不輕易表態,更多時候是靜靜聽,聽完再丟下一兩句點穴式指示。
9月18日晚,離開長沙不久,主席突然提到武漢軍區司令員曾思玉。“老楊,你認識他不?”茶杯微晃,車廂里只剩兩人。
楊成武笑道:“當然認識。紅一團時他給我們當青年干事,后來進一軍團當偵察參謀。此人打仗不要命,有機會就猛撲。”
他舉例:抗戰時期晉察冀四縱遭遇日軍一個聯隊,曾思玉主張夜襲,兩小時強行軍差點端掉炮樓。楊成武無奈:“那會兒我怕他一猛沖暴露大局。”
毛主席放下茶杯,眼角帶笑:“打仗怕死還叫革命軍人嗎?不過,太猛也得學會算賬。”評語既肯定,也含提醒。
19日清晨,列車緩緩駛入江岸。站臺早已戒嚴,曾思玉、劉豐等人列隊等候,神情難掩緊張。毛主席下車先握工人代表的手,隨后走到軍區領導前。
會面時,曾思玉匯報秩序漸穩,工廠復產率七成。主席詢問細節:多少工人返崗?水電是否正常?曾思玉一一作答,沒有夸大。主席點頭,對楊成武說:“還是老樣子,敢講實話。”
那幾天武漢悶熱,東湖水汽直往窗里鉆。主席堅持每天翻閱地方來信,還把夜里聽收音機的工夫用來給曾思玉“挑刺”,問防汛預案、問醫藥供應。曾思玉汗如雨下,卻咬牙回答。
21日夜,他終于得到一句評價:“湖北安不安,關鍵在你。”七個字,足抵千軍萬馬。楊成武事后感慨,主席選將,從不看花拳繡腿,只看能不能扛得住壓力。
23日清晨,專列駛入豐臺。九千里行程落幕,南方局勢雖未立刻停穩,但決策層已心中有數。楊成武踏下車,仰頭吸了口秋風,小聲嘟囔:“這趟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