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太原7月22日消息(記者費權)當網絡成為生活的"第二空間",法治的陽光該如何灑進這片虛擬天地?在山西,答案藏在煙火蒸騰的日常里——地鐵穿行時,車窗上的"清朗俠"正用動畫講網絡陷阱;婚禮進行中,新人接過的不只是婚書,還有一本帶著民法典溫度的"法治紀念冊";未檢基地的游戲區里,孩子們敲著鍵盤"闖關",在互動中學會保護自己……這些看得見、摸得著、記得住的"法治注腳",正讓網絡空間的法治建設從"紙上藍圖"變成"腳下道路"。
7月22日,2025年"全國網絡普法行山西站"在太原啟動,而三晉大地早已先行一步:從印著"清朗俠"的地鐵專列日均曝光百萬次,到"法律明白人"用方言講透土地承包法;從紅色遺址里"穿越"的古代法庭體驗,到曲沃縣孩子穿上法袍敲響模擬法槌的認真模樣——山西正以"接地氣、冒熱氣"的創新實踐,把網絡法治宣傳種進社區、融進生活、刻進文化,讓清朗網絡空間的根系,在黃土地上越扎越深、越長越壯。
豐富宣傳渠道載體
多維度放大網絡法治宣傳聲量
2022年10月,一列印有"清朗俠"卡通形象的地鐵列車在太原2號線徐徐開動——這是山西省委網信辦打造的"E起清朗"號普法專列。車廂內,網絡安全、個人信息保護等主題圖文躍然眼前;車窗上,"飯圈亂象怎么治"等動畫短視頻在1600塊屏幕循環播放。這列每日往返24次的"普法使者",將枯燥的法律條文轉化為鮮活的視覺體驗,累計曝光量達895萬次,成為城市中流動的法治風景線。
線上陣地同樣精彩紛呈。省委網信辦開發的《考考你的互聯網法律知識》H5小游戲,將上網場景設計成闖關題目,網民答題后可獲得"普法狀元"等趣味評級,累計吸引200萬人次參與。抖音粉絲300萬的動漫IP"麻團與叮叮"變身普法使者,系列動畫短片聚焦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等熱點,用童趣語言解讀法律邊界。這些創新實踐印證著"普法工作要緊跟時代,在針對性和實效性上下功夫"的深刻內涵。
線下陣地則向基層末梢延伸。太原西環法治游園將法治理念融入市民生活場景,3.2萬平方米園區內,"徙木立信"雕塑與法治長廊相映成趣,憲法知識以"春、夏、秋、冬"四季主題呈現。朔州市創新"婚禮現場變普法課堂",為新人頒發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解讀的"紀念婚冊",新人誦讀婚姻法律條文成為儀式環節,這種"頒證+釋法+明禮"模式已惠及多對夫婦,讓法治信仰融入家庭生活起點。
立法與普法協同推進。《山西省大數據發展應用促進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制定過程中,通過網絡公開征求意見、專家解讀、漫畫釋法等方式,讓立法過程成為普法課堂。省司法廳建立法規規章解讀庫,對新出臺法規進行"全周期"宣傳,實現"立一件法規、普一片法律、治一方領域"的良性循環。
緊扣普法關鍵環節
多手段提升網絡法治宣傳實效
"被網暴了怎么辦?"在呂梁市一所中學的法治課上,檢察官通過情景劇還原網絡暴力現場,學生們分組扮演"受害者""施暴者""平臺方",在模擬處置中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要義。這種參與式普法,正是山西落實普法工作要針對不同受眾群體精準施策的生動實踐。
聚焦關鍵群體,山西構建分層分類普法體系。針對領導干部,連續三年舉辦法治專題培訓班,黨政主要負責人年終述法實現全覆蓋。面向青少年,全省實現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市縣全覆蓋,曲沃縣檢察院"平陽·沃苗"未檢品牌通過游戲普法、模擬法庭等形式,讓法治種子在幼小心靈生根發芽。對于農村群眾,14.3萬名"法律明白人"活躍在田間地頭,萬榮縣平原村的200多塊"法治小黑板",用自創詩歌解讀土地承包等法律知識,搭建起法律進村入戶"最后一公里"的橋梁。
緊扣網絡熱點,普法內容與時俱進。2024年網絡安全宣傳周期間,全省開展實戰網絡安全應急演練,民警手把手教社區居民識別"殺豬盤"騙局;"晉小安說網安"虛擬體驗館通過互動游戲普及個人信息保護知識,在指尖滑動間進行法律科普。針對新型網絡犯罪,省高院發布幫信罪典型案例,以"小案件"闡釋"大道理";檢察機關制作系列短視頻,揭露"刷單返利"等騙局套路,吸引無數網友點贊。
專業力量與社會參與同頻共振。省政法系統開展"百名法官進企業""千名律師助民企"行動,2022年幫助解決法律難題5800余個。太原市組織的群眾法治文藝基層巡演,245個演出團隊、6900余名群眾變身"普法宣傳員",將法律法規編成蓮花落,在社區巡演中收獲掌聲不斷,讓普法工作既有專業高度又有生活溫度,實現了"向我普"和"我來普"的"雙向奔赴"。
創新網絡普法形式
多路徑增強網絡法治宣傳吸引力
在八路軍太行紀念館,一群"紅領巾"正通過VR設備"穿越"到1942年——他們"旁聽"抗日根據地法庭審理契約糾紛案件,沉浸式感受"馬錫五審判方式"的群眾路線精髓。這種將紅色司法傳統與現代科技融合的體驗,是山西創新普法形式的縮影。
近年來,山西深挖紅色法治資源富礦,讓歷史照進現實,紅色基因融入法治實踐。彭真紀念館展示《晉察冀邊區婚姻條例》等珍貴文獻,2023年接待研學團隊超十萬人次。華夏司法博物館以皋陶"明刑弼教"思想為脈絡,組織中小學生開展"小小司法官"角色扮演,在互動中感悟"法之源、治之端"。呂梁市將中央法律問題研究委員會舊址打造為實景課堂,游客通過"支前民工"視角理解"人民司法"初心。
數字技術、模擬場景讓法治文化"活"起來。省委網信辦開發"清朗俠"表情包,讓卡通形象演繹《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晉城市"網安小精靈"通過直播連麥解答法律咨詢,其憨態可掬的形象有效消解了法律的距離感。運城市政法系統舉辦刑事業務論辯賽,選手圍繞典型案例展開法理交鋒,將賽場思辨轉化為司法能力。平遙縣法院設立古城文化保護法庭,采用"三合一"審判模式處理文物糾紛,讓晉商誠信文化滋養當代法治建設。
這些創新實踐生動詮釋了"兩個結合"理論在普法領域的實踐價值——既傳承紅色司法傳統,又運用數字技術手段;既注重歷史資源挖掘,又打造當代實踐場景,是山西特色的網絡法治宣傳的鮮活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