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關俄羅斯唯一航母“庫茲涅佐夫”號即將退役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在俄羅斯《消息報》率先放出風聲后,俄羅斯媒體到處打聽,結論不一——有的說退役幾成定局,但也有說該航母整體改造升級基本完成,距離重新服役已經沒多久了。
但幾乎所有俄羅斯媒體都提到同一個問題:就算“庫茲涅佐夫”號能夠服役,但還能湊出配套的艦載機部隊嗎?
“庫茲涅佐夫”號于2023年2月出塢
目前對“庫茲涅佐夫”號命運最樂觀的說法來自相關造船企業的工作人員。據稱該航母在2023年2月出塢時,已經完成了最重要的結構改造,后續就是常規的舾裝以及裝備升級工作。盡管因為俄烏沖突的影響,升級進度遲緩,但基本工作已經完成,目前就處于掃尾階段。換句話說,只要俄羅斯海軍原因,這艘航母可以在不長的時間里恢復作戰狀態。
問題來了:即便航母本身完成改造,但艦載機從哪里來呢?眾所周知,在漫長的服役周期內,“庫茲涅佐夫”號主要搭載兩種艦載戰斗機:老式的蘇-33和新一點的米格-29K。這批建造于蘇聯解體前后的蘇-33服役至今,性能已經嚴重落后,只具備對空作戰能力,機體壽命也所剩無幾,沒有了升級改裝的可能。米格-29K的情況略微好一些,但從印度海軍的反饋看,這種戰斗機的可靠性不高,不但墜機事故不斷,而且故障率很高,就連一貫不講究的印度海軍都受不了了,如今已經明確提出要用法國“陣風”戰斗機替換。
更糟糕的是,由于這些蘇-33和米格-29K狀態不佳,再加上“庫茲涅佐夫”號近10年沒有出海,俄海軍艦載機飛行員早已經失去了上艦資質——甚至掌握這些技能的飛行員在漫長的蹉跎中也基本退役了,因此新飛行員需要重新訓練艦載機的著艦技能。
從這個角度看,如果“庫茲涅佐夫”號想要繼續服役,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解決艦載戰斗機的問題——畢竟航母的戰斗力幾乎完全體現在艦載機上。
俄羅斯衛星網近日就援引俄羅斯專家的分析稱,對于俄羅斯海軍而言,未來艦載機最可能的選擇只有兩種:俄羅斯自制的蘇-75隱形戰斗機,以及中國的殲-35隱形艦載戰斗機。
蘇-75作為俄羅斯專門研制的外貿版輕型隱形戰斗機,相對于現役蘇-57隱形戰斗機采用了大量簡配技術,盡管控制了成本,但其性能也必然大縮水。尤其是該機目前還是PPT狀態,當前實力大減的俄羅斯是否有能力讓它變成實物都還是未知數。此外,蘇-75采用的單發設計也不利于海上作戰——俄制發動機可靠性不佳的老毛病一旦發作,單發戰斗機在海上連降落的機會都難尋。
俄羅斯專家看得很清楚:相比之下,殲-35本身就是中國海軍自用的艦載隱形戰斗機,從一開始就充分考慮了從航母上起降的需求,包括加強機體結構、增加著艦的尾鉤、加大機翼面積提升低速操縱性等。同時它的雙發設計更符合海軍艦載機的使用傳統,而殲-35配備的WS-21發動機多少與俄羅斯有些淵源,也有助于俄軍簡化后勤工作。
再說了,殲-35是正經考慮了從滑躍式航母上起降需求的,考慮到中國航母遼寧艦與“庫茲涅佐夫”號的淵源,殲-35勉強也說得上是為“庫茲涅佐夫”號量身定制的。
當然更重要的是,殲-35屬于貨架產品——哪怕需要按照出口版本FC-31的標準更換航電設備,但機體結構不用怎么修改,可以在未來幾年內就交付俄羅斯使用。或者更準確地說,放眼全球,航母艦載機可選的就這么幾種,排除了西方國家之外,殲-35是當前俄羅斯重建航母戰力的唯一選擇!
因此筆者可以說,如果俄羅斯海軍不愿意放棄“庫茲涅佐夫”號,希望改造完成的該航母繼續服役20年,那么它的艦載機就只能尋求中國的幫助——除非俄羅斯愿意讓甲板空空的航母在海上巡邏、成為全球笑話。
垂尾噴著飛鯊標志的殲-35雙機編隊
至于說如果俄羅斯海軍連艦載戰斗機都選擇了中國產品,那么配套的各種艦載無人機,當然也可以繼續一并引進了……
當然,這艘俄羅斯航母的護航艦艇怎么配,那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