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黃思靜說出“這是最后一屆亞洲杯”時,中國女籃的鋒線換血已不再是選擇題。
從東京奧運會八強到亞洲杯冠軍、亞運會冠軍、世界杯亞軍,李夢與黃思靜的鋒線組合陪球迷走過了最輝煌的五年。
如今兩人相繼淡出,誰能接過這桿大旗,成了女籃未來最緊迫的命題。
李夢的突破殺傷與黃思靜的策應空間,曾是女籃最鋒利的矛。2022年世界杯對陣澳大利亞,李夢單場23分撕開防線,黃思靜跟進補籃絕殺;2023年亞洲杯決賽,兩人聯手貢獻31分,讓日本隊的防線顧此失彼。那些年,李月汝和韓旭在籃下的統治力,正是建立在這對鋒線能里能外的牽制。
如今,楊舒予的崛起曾讓球迷看到希望。亞洲杯19分4助攻的表現,投突結合的打法像極了年輕時的李夢。可半決賽對陣日本,她在防守端的腳步拖沓、關鍵球處理的猶豫,暴露了扛大旗的底氣不足。
還有,張茹與羅欣棫的組合,更像“藍領鋒線”的代名詞。張茹在防守端的撲搶夠狠,可半決賽對陣日本時連續罰球不中的尷尬,暴露了進攻端的致命短板;羅欣棫夠拼,場均4.2籃板的數據透著韌性,卻缺乏改變戰局的個人能力。兩人能守住下限,卻撐不起上限。
隨著黃思靜和李夢的淡出,宮魯鳴的換血計劃,比想象中更艱難,因為目前的鋒線儲備明顯“青黃不接”。澳大利亞女籃靠19歲的惠勒撐起鋒線,日本有21歲的田中心獨當一面,而中國女籃的年輕鋒線,還在為穩定的出場時間掙扎。
球迷的焦慮藏在評論區:“懷念李夢的突破和黃思靜的傳球”,“楊舒予還得練兩年”,“能不能從青訓里挖點好苗子”。
這些聲音里,有對過去的懷念,更有對中國女籃未來的擔憂。畢竟,鋒線是籃球場上的“腰”,腰沒力氣,跑再快、跳再高也沒用。
或許換個角度看,陣痛是成長的必經之路。2008年男籃失去姚明后也曾迷茫,如今不也有了楊瀚森這樣的新星?女籃的鋒線換血,需要時間更需要耐心。楊舒予的投籃可以練,張茹的罰球可以補,年輕球員的失誤,本就是成長的學費。
黃思靜的最后一舞已經落幕,李夢的國家隊生涯或許畫上句號,但女籃的故事還在繼續。
當楊舒予在訓練館加練防守腳步,當羅欣棫對著錄像研究進攻路線,那些默默努力的瞬間,終將拼湊出中國女籃鋒線的未來。
畢竟,沒有誰天生就是核心,就像當年李夢第一次入選國家隊時,也只是個緊張到失誤的新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