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縣坌處鎮平茫歌場對歌表演。 金可文 攝
“我們凌晨就從靖州出發,帶著3首新編侗歌來參加歌會。”湖南省靖州縣歌隊領隊楊海連說,“歌聲是最好的紐帶,每次來都像走親戚,湘黔兩地的鄉親越唱越親、越走越近。”
“平茫歌會在家門口舉辦,我年年都去參加!”從鄰村中寨嫁來偏坡的吳鳳梅興奮地表示。“這么多鄉親聚在一起唱歌看戲,我很喜歡這種氛圍。”
據了解,“湘黔四十八寨六月大戊?平茫”,這一當地特有的“戊日禁耕”傳統節慶,承載著苗侗民族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四十八寨所在地古稱“五陵蠻”,唐宋時期,就有部分苗侗群眾定居清水江流域。“苗款”“侗款”,這些集軍事、政治、生產生活于一體的“合款”組織,曾是族眾抵御外敵、抗御自然災害的堅強堡壘,也是他們生息繁衍、發展進步的重要保障。
平茫大款場,作為湘黔四十八寨聯款總場,由雅地、銅羅、洞凸等小款聯盟組成,至今已數百年。2017年8月,四十八寨苗款聯款公所理事會確定恢復原古碑,2018年5月26日平茫歌會重立古碑,四方八寨群眾聚集祝賀,盛況空前。
天柱縣坌處鎮平茫歌場歌手在對歌。 金可文 攝
歌會從每年農歷二月持續到當年十一月,被譽為“湘黔邊區民族生態博物館”和“世界上最長的歌會”。2007年,“四十八寨歌節”被列為貴州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它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門前的水溝清了,路邊的雜草除了,咱村的新樓比花還俏……”
傳統侗戲與四十八寨歌節的結合是今年平茫歌會重頭戲。渡馬侗戲隊以“戲”為媒,將“金鳳新聲”融入古戲表演,既演繹著苗侗民族的古老故事,又唱出新時代的發展新篇。
臺上,演員們用生動唱腔聚焦“兩清兩改兩治理”,歌頌美好新農村,樸實的唱詞配上生動的表演,把新農村的變化演得活靈活現。臺下的觀眾聽得入神,有人跟著節奏輕輕點頭,有人掏出手機記錄,掌聲一陣高過一陣。
天柱縣坌處鎮平茫歌場侗戲排練。 金可文 攝
“這戲改得好啊!”中和村老村干謝治金望著臺上演出,忍不住和身旁的人感慨。“通過歌會的舉辦,侗戲藝術、四十八寨民歌這些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才能一代代傳承下去。”
“四十八寨歌節”平茫歌會僅僅是天柱理論宣講實踐取得成效的一個縮影。
“我們通過‘傳統陣地+不固定場地’相結合進行理論宣講,通過‘四十八寨歌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道德講堂’‘農家書屋’‘文化廣場’‘家祠’等宣傳陣地,深入開展黨的創新理論宣講和志愿服務活動,把理論宣講與惠民服務、文化活動等緊密融合,推進黨的創新理論宣講通俗化、大眾化。并將宣講陣地搬到田間地頭、生產生活一線,建設‘院壩會’‘古樹下’‘稻田里’‘風雨長廊’等不固定場所特色宣講陣地,真正做到‘群眾在哪里,基層宣講就延伸到哪里’。”坌處鎮黨委副書記崔柏晟介紹。“我們還會根據群眾的需求和喜好,靈活采用山歌傳唱、民族舞蹈表演、山歌侃堂子、集中戲演等多種形式宣講,讓宣講活動更加生動活潑、貼近群眾。今年以來,坌處鎮的‘金鳳新聲’宣講隊伍以‘唱’‘跳’的方式開展了宣講40余場次。”
近年來,天柱縣以國家級非遺“四十八寨歌節”為載體,創新打造“金鳳新聲”理論宣講品牌,通過“文藝講堂+侗戲山歌+新媒體傳播”的立體模式,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理論的深度融合。將“民族團結”“鄉村振興”等政策改編成農村新劇目,使侗戲從演繹歷史故事轉向傳播時代強音。今年,組建“金鳳新聲”宣講隊伍60多支,在傳統歌場、風雨長廊等場景中,采用“侃堂對歌+直播互動”方式,開展100余場活動,線上傳播覆蓋20萬人次。
這種“非遺打底、文藝澆灌、理論結果”的模式,既讓300年傳統侗戲煥發新生,更使黨的創新理論如“金鳳鳴唱”般飛入苗鄉侗寨。(吳厚征|編輯:中國日報社貴州記者站 楊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