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老人是“過馬路扶你一把”的溫暖;
如今,有些老人成了“消防車來了也不讓”的強硬。
遼寧朝陽的黃昏,百號紅衣老人把三輛消防車堵在路中央。
警笛響得撕心裂肺,他們的步子卻踏得理直氣壯。
從“守望相助”到“寸步不讓”,到底是什么變了?
攔在車前的“暴走團”
警笛在黃昏里炸響,三輛消防車像被按下暫停鍵 —— 路中央,百號穿紅衣的老人排著方陣,步子踏得震天響。任憑警笛催得急,兩百多雙腳愣是沒挪半寸。
僵持兩分鐘后,反倒是消防車被逼得靠邊,眼睜睜看著暴走團浩浩蕩蕩穿路而過。
這不是電影里的荒誕劇情,是遼寧朝陽真實發生的事。
視頻上網后,評論區炸了鍋:
“警笛喊不動,健步走什么時候成了‘免死金牌’?”
要知道,在中國的道路上,消防車、救護車等運輸工具,具有絕對的路權。
警笛鳴響之下,任何車輛都要為它們讓開道路。
而在它們高于一般交通法規的背后,是那重于泰山的生死競速。
哪怕能在路上節約一秒鐘,或許就可以拯救一條寶貴的生命!
可即便這樣身負重大使命的車輛,卻因為一群人的“一意孤行”,被迫延遲甚至原地等待。
這樣的行為,又怎能不讓人憤怒。
更讓人氣憤的是,不僅是老人“霸道”行為。
在事件發酵之后,“運動團”的組織者立刻發布視頻。
出人意料的是,他第一時間并不是為行為道歉,而是想盡辦法為團隊辯解。
在他口中,這三輛救援車并非出任務,而是“備勤”。
團內老人橫在車前,也并沒有“耽誤救援”。
仿佛話里話外,都在指責社會與網友“小題大做”。
此言論一出,立刻讓原本逐漸平息的輿論,再度掀起驚濤駭浪!
《道路交通安全法》寫得明明白白:特種車輛通行,行人必須讓行。
哪怕是備勤,消防車肩上扛的也是隨時可能響的“生死令”。
倘若活動現場發生意外,倘若有人因救援車輛的“遲到”失去了生命。
這樣天大的罪責,是攔路的老人承擔?還是詭辯發聲的組織者“背負”?
對此有些網友忍不住嘲諷道:
“要是換群年輕人堵路,還會只算‘素養問題’?”
就在輿論逐漸熱烈之際,一些官媒也緊跟上場。
7月18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專門對“老人逼停救護車”一事發表意見。
在文中,其直言“尊老愛幼是美德,但尊重都是相互的”,引發許多網友共鳴。
甚至有網友表示:“每次看到暴走團,都會和‘霸道’聯系起來。”
而事實正如網友所言,這本是老年人健康身體的自發組織,卻成為了不少交通事故的“罪魁禍首”。
從健身團隊到“馬路殺手”
老年暴走團的爭議,早不是新鮮事。
2023年3月,就有人在網上分享過他與暴走團的一次“交鋒”經過。
據該網友稱,當時因為老人突發疾病,在驅車回家的路上,遇到了“暴走團”攔路。
司機喊破嗓子“家里有病人”,換來的是一句“等我們走完”。
直到等“暴走團”整隊離開,該網友才被允許放行。
類似的事件,也發生在河南周口。
2022年8月,就有網友分享了一則視頻。
畫面中,數輛機動車被長長的隊伍攔在斑馬線前,“硬控”了三個紅綠燈,才被準許放行。
這樣夸張的一幕,也在當時引發了很多網友的不滿。
當然,這些暴走團不僅如此橫行霸道,更是引發了許多交通事故。
2017年7月,山東臨沂就發生了一起司機失控撞向老人的交通案件。
快車道上,一輛藍色出租車與列隊健步走的老人發生碰撞,造成了極大的傷亡。
事后雖然交警給予了肇事司機主要責任的判定,但還是在網上引發了相當的討論。
在本案之中,司機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這并不意味著在快車道上健步走的老人,就全然無辜。
倘若遵守規則,各行其道,可能就不會發生這樣嚴重的事件。
而對于老年暴走團來說,他們阻礙的,還不止是公共交通。
為了運動,這些老人幾乎不論時間、地點。
他們的活動時間基本上集中在清晨與夜晚。
在許多人還在夢鄉的時間,他們的大喇叭就已經嗡嗡作響。
當年輕人結束了一天的辛勞,剛想熟睡,他們充滿魔性的口號又攪得人難以安眠。
對此不禁有人吐槽:
“他們健身,我們渡劫。”
更過分的是,一些“暴走團”還干擾了正常的商業活動。
跑道、球場、甚至于路邊,已經不能滿足大爺大媽們的需要。
有網友曾經在網上吐槽過,在他們家鄉的某個商場,竟出現了“健步暴走團”開著高音喇叭,直挺挺地橫穿而過。
這樣既打擾了正常的商業行為,更對安全造成了一定的隱患。
面對著種種亂象,網友不禁有些擔憂。
難道這種“倚老賣老”的惡習,真的無法避免嗎?
實屬違法,但堵不如疏
說起來,暴走團的行為早越界。
無論是《道路交通安全法》,還是《治安管理處罰法》,暴走團這種占道、堵車、打擾的行為,都是嚴重違反法律的。
其一旦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主要負責人和參與者也有被追究法律責任的可能。
可即便如此,不光“暴走團”公然熟視無睹、我行我素,就連公安機關也表示無能為力。
最近發生的“暴走團攔路”事件,有關部門給出的判斷竟然是“通融”和“批評”。
這種“不敢管”“不想管”的行為,不由的讓網友冷笑:
“規則面前,年齡還能當‘VIP 卡’?”
但正如古話所云:“堵不如疏”;
要想治理“健步暴走團”,光靠嚴厲的處罰是遠遠不夠的。
首先便是運動場所上,有關部門不僅要“節流”,更要“開源”。
將一些廢棄工廠、鐵路、荒地等,開發成健走、散步步道,引導老年群體。
此外,對于成規模、成體系的“健走團”,其部門也要做好追責工作。
不僅要抓違反法律的大事,更要糾正違背公序良俗的小事。
而對于一般群眾的我們,也要避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誠然,老年健步團存在著不同的問題,但這并不意味著“老人都變壞了”。
正如人民日報在文章中曾說過的:
“不應有少數人的任性,讓多少守規矩的老人跟著背黑鍋。”
我們要在理解與溝通下,將不文明的“霸道行為”一點點消滅在生活中。
結語
夕陽下的健身身影本應是溫暖的風景,而非公共秩序的難題。
當廢棄鐵路變成安全步道,當“讓行規則”刻進心里,當管理者敢管、會管、善管;
老人們的腳步會更輕快,消防車的警笛也能少些焦灼。
愿那些“健健康康”“規規矩矩”的日子,離我們不要太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