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廣西柳江銻污染的新聞嚇壞了不少人。
出于對水質安全的擔憂,不僅當地居民忙著買水,連附近的廣東居民也跟著囤了起來,桶裝水一度出現脫銷情況。
當地政府部門已發布權威通報,經科學處置,受影響地區水質均已達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其他非污染區域水質也無異常,所以桶裝水真的duck不必。
圖源:柳州市生態環境局
不過話說回來,在這場“搶水大戰”中,很多人把桶裝水當成了“絕對安全”的替代品,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們在市面上購買的桶裝水通常有純凈水和礦泉水兩種,按照標準流程,它們一般會經歷這些工序:
當然,以上流程能合規執行有一點相當關鍵,那就是——生產場地“極致干凈”!
Like these
但是相信大家也有所耳聞,現在市售的某些桶裝水,并不是在這種環境下生產的,而是在……
生產場地臟、亂、差不說,甚至連水源都可能是直接的地下水或自來水(零成本)。
還有的商家直接回收“過期”舊桶或是收了廢舊垃圾塑料加工成“新桶”,再貼上某知名品牌盜版“防偽碼”,通過各大水站分銷出去。
這樣的水喝下去,最常見的隱患就是“銅綠假單胞菌”感染。
普通人感染后可能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免疫力低下者(老人、兒童、慢病患者等)則可能出現肺炎、敗血癥、多器官衰竭等嚴重并發癥。
還有一些朋友喜歡“二次利用”這些桶,在小區里的直飲水售賣機打水喝。
若售水機管理存在疏漏,如水源受到污染,或未定期更換設備內部的濾芯,也會導致銅綠假單胞菌等有害微生物滋生并快速繁殖。
有研究就指出,2005-2017年我國直飲水水質合格率(菌落總數和渾濁度)僅為80.02%,甚至不及2007-2018年的城市自來水平均合格率(85.51%)。
而且,一個家庭往往得十天半個月才能“消滅”一大桶水,這恰恰給了細菌大量繁殖的機會。
北京疾控中心曾有實驗發現,桶裝純凈水開封第一天各指標合格率均為100%,但到了第5天,細菌總數的合格率已經降至0%。
除了微生物,塑料桶本身也有風險。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升桶(瓶)裝水中平均約含有24萬個可檢出的塑料微粒。
這些微小顆粒進入人體后,可隨血流在各大器官中“肆意穿行”,不光會刺激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還可能破壞免疫系統,激發炎癥反應,增加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多種疾病風險。
近日西班牙穆爾西亞大學一項新研究還發現,微塑料已入侵女性卵泡液和男性精液,這意味著生殖系統也可能受到影響。
其實要喝得放心,不僅要關注“喝什么水”,更要留意“用什么裝水、燒水”。
就像塑料水桶會“釋放”有害物質一樣,如果燒水容器沒選對,即便是最普通的自來水,也可能喝出問題。
江蘇質檢局曾在抽檢的45批次電熱水壺中檢出25批次含高錳鋼材的不合格產品,這一信息經某些有心之人放大,成為了“電熱水壺會導致錳中毒”的謠言。
實際上,很多電熱水壺確實含有錳元素,但少量的錳危害并不大,且需要達到1200°C以上的熔點才會析出來。
不過有些黑心商家為了牟利,確實可能使用劣質高錳鋼,導致錳元素析出量提高,增加腹瀉、嘔吐等風險。
而且一般來說,水在煮沸1-3分鐘后,微生物都死的七七八八了,相比直接喝桶裝水風險小了不少。
用電熱水壺燒水時,隨著溫度升高,水中的鈣、鎂離子會形成碳酸鈣、碳酸鎂等物質,也就是俗稱的水垢。
它們在進入人體后,要么會被分解,要么會跟著尿液和糞便一起被拉出來,通常不會對健康造成明顯影響。
不僅如此,有科學家發現,水垢在解決微塑料這件事上還有點用處。
廣州醫科大學和暨南大學的聯合研究顯示,水垢在沉降過程中,會“包裹住”微塑料顆粒,使其一同沉至壺底,簡單過濾后,微塑料去除率最高可達90%!
圖源:《喝煮沸的自來水可減少人體對納米塑料和微塑料的攝入》
不過,桶裝水,特別是桶裝純凈水,往往水質較軟(鈣鎂離子更少),微塑料去除率可能只有25%。
話是這么說,但每個人喝水習慣不一樣,有人就愛桶裝水的方便,有人堅持燒開才安心,突然轉變的確困難。
那么,針對不同選擇,有什么辦法能喝得更穩妥呢?
愛喝桶裝水的朋友,請務必↓
到店后,第一先看兩證:營業執照和食品流通許可證。
然后,仔細檢查這桶水:
水桶是否通透,不顯臟、發黑
封口貼處是否有生產日期(通常為激光掃描,摸起來凹凸不平)
桶底是否有公司名和電話、生產日期以及PC標識
喜歡用桶接直飲水的朋友,請務必↓
特別是夏季,很容易滋生細菌,建議大家經常清洗、擦拭水桶,桶壁可以用少量酒精,開口處和桶內用清水就行。嫌麻煩的朋友也可以直接常換新桶。
最重要的還是盡量別囤水,每次接水少接點,一周多接幾次,別嫌麻煩。
燒水喝,但膈應水垢的朋友,可以↓
水垢不會影響健康,但確實可能影響受熱或是給人一種“臟臟的”感覺。
這里教大家一個方法:
切一塊檸檬或倒幾勺白醋進電熱水壺里,倒入清水,燒開后靜置5-10分鐘(效果不好也可適當延長時間),稍微擦拭即可。
最后,無論是電熱水壺燒的自來水,還是市售桶裝水,沒有絕對的、必然的安全選項,與其盲目搶水囤水,不如學會科學用水。
參考資料:
[1] Yu Z, Wang J J, Liu L Y, et al. Drinking boiled tap water reduces human intake of nanoplastics and microplastic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 2024, 11(3): 273-279.
[2] Marfella R, Prattichizzo F, Sardu C, et al. Microplastics and nanoplastics in atheromas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4, 390(10): 900-910.
[3] Qian N, Gao X, Lang X, et al. Rapid single-particle chemical imaging of nanoplastics by SRS microscopy[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4, 121(3): e2300582121.
[4] Mason S A, Welch V G, Neratko J. Synthetic polymer contamination in bottled water[J]. Frontiers in chemistry, 2018, 6: 389699.
[5] 馮秀娟,董川,蘇洋,et al.寧夏桶裝水中銅綠假單胞菌的污染情況, 耐藥性及同源性分析[J].Moder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2024, 40(6).DOI:10.13982/j.mfst.1673-9078.2024.6.0698.
[6] 上海市疾控中心.聊一聊桶裝水的真相[J]. 2022(2).
[7] 王婷,孫東雷,趙田禾,等.中國直飲水及相關衛生標準比較分析[J].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21,52(05):729-734.
[8] 陳瑩瑩, 李勤, 王丹, & 代飛飛. (2018). 濰坊市 2016—2017年現制現售水微生物污染狀況. 中國熱帶醫學, 18(8), 804-807.
[9] 劉少偉,阮贊林. 桶裝水中銅綠假單胞菌污染問題[J]. 質量與標準化,2017(12):41. DOI:10.3969/j.issn.2095-0918.2017.12.01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