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治建設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做好新時代基層依法治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2023年5月,迎著初夏的微風,邁著堅定的腳步,我來到了敘州的邊陲小鎮——鳳儀。剛到鳳儀的我,面對千頭萬緒的司法所工作,在服務群眾“零距離”的接觸中,幾乎手忙腳亂,猶如熱鍋上的螞蟻。幸好在領導們的悉心指導和同事們的熱心幫助下,讓我度過了“新手保護期”,也讓我在實踐中更加深刻體會到“抓前端、治未病”理念所蘊含的重大意義和實踐價值——它正是筑牢基層法治根基、提升社會治理效能的關鍵所在。在法治鄉村的大舞臺上,我愿以法為犁,以所為家,躬耕鄉野,厚植情懷,不斷深化認識、錘煉本領,努力從一名司法新兵向合格的基層法治工作者邁進。
一、聚焦源頭預防,深耕校園法治教育“責任田”
自擔任“法治副校長”以來,我深刻認識到校園法治教育是落實“抓前端、治未病”要求的生動實踐和重要陣地。初期,普法內容雖邏輯清晰,但形式較為單一,難以有效激發青少年學法興趣。在同事們的啟發下,我積極轉變了工作思路,著力探索創新普法形式:將抽象的法律條文轉化為貼近學生生活的典型案例,通過情景模擬、互動問答等方式,寓教于樂,引導學生在參與中理解規則、感悟公平正義。當學生們從被動聽講轉為主動思考、踴躍參與時,法治的種子便悄然播撒于心田。這使我更加深切體會到,“法治副校長”不僅是一份職責,更承載著為青少年系好法治人生“第一粒扣子”、夯實未來社會法治基礎的光榮使命。
6月24日,許紹坤 <前一> 在鳳儀幼兒園開展法治進校園活動
二、立足矛盾化解,筑牢基層調解“第一道防線”
方寸調解室是定分止爭、防范矛盾升級的前沿哨所。首次獨立調解鄰里糾紛的經歷,讓我深刻認識到調解工作不僅需要精準把握法律適用,更需敏銳洞察當事人情感訴求和深層矛盾。復盤反思后,我領悟到:“調解工作,法理是準繩,情理是紐帶。”自此,在每一次調解中,我不僅注重厘清事實、辨明法理,更著力于用心傾聽、換位思考,努力在法理框架內探尋情感共鳴點,修復受損的社會關系,將矛盾糾紛化解于萌芽、消弭于訴前。一次次實踐的磨礪,深化了對“抓前端、治未病”理念的理解——于細微處化解紛爭,正是為維護基層社會和諧穩定織就最有效的防護網。
4月17日,許紹坤 <左二> 到鳳儀鄉村開展山林土地糾紛調解現場
三、強化教育幫扶,提升社區矯正“治本”成效
社區矯正是基層治理工作的重要環節,其核心在于促進矯正對象順利回歸社會。在工作初期,我存在重監管、輕幫扶的傾向,但隨著工作實踐的深入,我發現:矯正不僅是監督管理,更是教育幫扶和人文關懷的過程。在走訪過程中,我了解到社區矯正對象張某某存在嚴重社會疏離感和就業困難后,多方打探積極協調,成功幫助其在一家理發店找到了一個做學徒的機會;“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現在的張某某積極學習理發技藝,談及未來生活,他眼神里有了光、臉上有了笑。與此同時,另一名社區矯正對象李某也陷入了“迷茫”,我發現因為李某的“誤入歧途”,讓其父母和哥嫂對其違法犯罪行為感到羞愧,更不愿配合監管矯正工作。家庭不和、自卑自責......一時間讓李某“墮落”了,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和希望。對此,我采取提供個性化幫扶,多走走、多談談、多見見,在說理中普法、在普法中解惑,做通了李某家人的思想工作,也化解了李某心中的“疑惑”,李某鼓起了勇氣向家人道歉,家人也成了他矯正期間的倚靠。每當看到一個個社區矯正對象在幫教下重塑信心、順利解矯回歸社會,更堅定了我做好此項工作的信心,更深刻領會到社區矯正不僅是執行刑罰剛性的尺度,更是為特殊人群點亮回歸正途的希望之光。
5月7日,許紹坤 <左一> 走訪社區矯正對象并開展幫扶教育
基層法治建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義深遠,責任重大。作為一名司法行政戰線的青年黨員,我將把“抓前端、治未病”的殷切囑托內化為履職盡責的根本遵循,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深耕基層法治沃土。在每一次耐心細致的調解中化解風險于未然,在每一次生動有效的普法中播撒法治信仰,在每一次精準務實的矯正幫扶中見證迷途知返,讓法治的涓涓細流浸潤社會治理的肌理,努力為構建更高水平的平安鄉村、法治鄉村貢獻自己綿薄之力。
撰稿:許紹坤
編輯:陳靜文
審核:劉錦國
審簽:梁奇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