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鑒
可以知興替
1945—2025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悅讀幫從今日起
推出新欄目《抗戰中的安順》
為大家講述抗戰烽火時
作為西南大后方的小城安順
雖未經歷硝煙彌漫、戰火紛飛
但同樣擁有彌足珍貴、銘心刻骨的過往種種
文物西遷
文化西遷
華嚴洞
北兵營
縣府路崇真寺
1937年7月7日
日本全面侵華戰爭開始
為賡續文脈、傳承教育火種
中國人民開啟了
“文物西遷”和“文化西遷”的壯舉
▲上圖來源網絡
圖示為故宮文物西遷路線
自1937年8月開始,故宮文物分三批轉移
并采用三條不同路線,即南路、中路、北路
其中南路就來到了安順
80箱1022件故宮國寶
南遷后曾藏在安順華嚴洞內
長達5年10個月零13天之久
陸軍軍醫學校西遷至安順北兵營內
辦學長達7年
陸軍獸醫學校西遷至安順
并將學校總部設在縣府路的崇真寺內
此外還有輾轉遷移
至鎮寧的中央陸地測量學校
和國立中正醫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的“前身”)
·· 文物西遷?戰時故宮 ··
如今的華嚴洞@李航 攝
為保護故宮國寶不落入日寇之手,故宮博物院在歷經1933年2月后的“文物南遷”后,又再次開啟了“文物西遷”。
此次西遷分南路、中路、北路水陸并進向西南大后方疏散。而來到安順華嚴洞的故宮文物,就是第一批經南路運送來的,共計有80箱1022件,于1937年8月14日啟運,自南京、漢口、長沙運抵貴陽,1939年轉往安順。
華嚴洞洞頂@李航 攝
經過整整1個月的艱苦跋涉,負責南路文物押運的故宮博物院古物館館長徐森玉和科長莊嚴,終于在1939年1月22日,將80箱故宮文物從貴陽安全護送到了安順華嚴洞內。
@李航 攝
故宮文物“遷居”安順華嚴洞后,莊嚴老先生又在洞中建了庫房,以加強防潮效果。隨后成立了故宮博物院駐安順辦事處,莊嚴老先生為辦事處主任。
@李航 攝
這批故宮文物就在華嚴洞度過了5年10個月零13天的日子,無一損毀,直到1944年底因“黔南事變”再度轉移到四川巴縣。抗日戰爭勝利后,南遷各地的文物又開始由后方運回南京。
值得一提的是,1940年至1942年間,抗日名將戴安瀾將軍及其200師將華嚴洞作為置所,在駐守安順期間,一直派兵守護藏在華嚴洞內的故宮文物。
▲上圖來源網絡
老圖為20世紀50年代的華嚴洞
·· 文化西遷?烽火相傳 ··
1
陸軍軍醫學校
▲上圖來源《鏡象安順》
老圖為抗戰時西遷至安順北兵營內的陸軍軍醫學校
陸軍軍醫學校,是當時唯一的軍醫大學,也是當時全國設備最好、師資力量最強的醫科大學。
1902年創辦于天津,后遷往北京。“九一八”事變后,于1933年又遷往南京,并設有廣州分校和廣西分校。1937年8月全面抗戰爆發,而學校也于1939年3月中旬,西遷至安順北兵營內辦學。
▲上圖提供者@梁惠焜
老圖為1946年的陸軍軍醫學校本部
從1939年1月中旬到3月中旬,歷時50余天,全程約1100多公里,學校順利完成遷移,并在安順就地辦學長達7年之久。不僅為抗戰前線輸送了大批軍醫人員,也改變了當時安順落后的醫療狀況。
▲上圖來源安順市民族中學
老圖為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
民中(原名“縣中”)在北兵營的教學校址
陸軍軍醫學校的校本部是在北兵營內,主要為辦公和日常教學的場所,除此而外也作學生宿舍和食堂之用。學校的附屬醫院設在東門坡的縣學宮內(也就是如今的陽光學校內),門診部則在軒轅宮內(也就是如今的東方時代廣場位置),而在如今小米山的山腳設有藥品制造研究所、制藥化學系等。總之,與學校有關的設備、設施和場所等,在當時幾乎遍布了安順城的各角落。
▲上圖為如今已被圍墻圍起來的北兵營@李航 攝
抗日戰爭勝利后,學校于1946年遷往上海,改名“國防醫學院”。后來,又成立了“上海軍醫學校”。
2
陸軍獸醫學校
崇真寺入口處@李航 攝
在如今的縣府路內,“藏”著一座明朝建城時,由鎮遠侯顧成主持修建的寺廟,它就是“安順三大寺廟”之一的崇真寺。如今的它,僅存三清殿、漢相蕭曹祠、古戲臺等殘存古建筑。
崇真寺內殘存古建筑@李航 攝
抗戰時期,陸軍獸醫學校于1939年4月從南京遷往安順,并將學校總部設在崇真寺,作為學校日常辦公之用。
崇真寺內殘存古建筑@李航 攝
1949年11月18日,校長賈漢清率領全校師生在安順起義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并將學校正式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獸醫學校”。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崇真寺在當時老安順人的口中多了一個“豬兒廟”的名字。
直到1952年,學校才搬到吉林長春,2004年并入吉林大學。
除了上面所提及
是遷址安順城內的
此外還有兩所學校西遷到了鎮寧
3
中央陸地測量學校
1939年2月,中央陸地測量學校西遷至鎮寧,共有學生500人。
4
國立中正醫學院
1940-1941年,國立中正醫學院由昆明遷往鎮寧,是如今位于重慶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第三軍醫大學)的前身之一。
“文物西遷”和“文化西遷”
為抗戰中的安順
留下了難忘的記憶
而安順對抗戰的寶貴貢獻
也不可磨滅
值得我們每位安順人代代傳下去
聲明
編輯、排版、撰寫@李航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