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們,晚上好。
近日,某熱門景區的一則短視頻沖上熱搜:女孩拒絕商拍,換來的是強行拉拽與惡語相向;親人舉手機取證,反被拍打阻撓。事后警方介入調解,但涉事人依舊態度強硬,毫無悔意。這起事件引發關注與熱議,也揭開了旅游景區一個老問題——商拍亂象。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件事。
如今“打卡式旅行”盛行。去過熱門景區的人,大概都能對商拍大軍的“套路”如數家珍:“三步一攔,五步一拽”,追著喊著問你要不要拍照、買不買“出片神器”;正常游覽過程中稍微遮擋到商拍攝影師的鏡頭,就可能被大聲呵斥;更夸張的是,還有先拍后要價的“霸王拍”、圈地收費的“地盤稅”,有的甚至爆發肢體沖突......
即便是自愿掏錢,體驗也可能并不愉快:身著商拍提供的奇裝異服,按照攝影師指揮,在建筑上上爬下躥、硬凹造型,占道擋景讓路人寸步難行;遇上濫竽充數的“攝影師”,成片慘不忍睹卻投訴無門。大自然里樹葉與泥土的芬芳、耳邊的蟲鳴鳥叫,街頭巷尾小攤小店的人間煙火、江水穿城而過倒映月明星稀的溫柔……本想靜靜賞景、拍點美照,到頭來只剩一肚子氣——當“打卡”變成“添堵”,旅行的興致早就被攪得稀碎。
旅游拍照是每個人記錄美好、表達自我的方式,是人人享有的權利。在社交平臺上“出片”,也是當代年輕人樂在其中的旅行習慣。特別是在一些“高顏值打卡點”,精致的旅拍甚至成為了一些游客行程中的“剛需”。這也催生出大量“商業攝影”需求,一對一的定制拍攝,為不少景區周邊的攝影從業者帶來了生計。然而,滿足市場需求的商業行為,不能越過紅線:可以賺錢,但不能擾人;可以提供服務,但不能強買強賣。
旅游行業本質上是服務行業,景區經濟本質上是口碑經濟。此類亂象,不僅損害了游客體驗,也壞了景區形象甚至當地旅游形象。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一些景區選擇采取強制措施,直接禁止任何形式的商業拍攝。在入口貼出“禁止商拍”的提示牌,再由安保人員定點巡查,一發現有攝影師就勸離。
這種做法雖然直接,卻也容易引發爭議。有網友表示,“我請個攝影師陪我出游,拍的是我自己的照片,憑什么不讓?”“商業攝影不能一棍子打死”“我帶著專業相機給親友免費拍照,現在還得擔心被禁令誤傷”……
“敞開拍”,容易造成秩序混亂,甚至導致“職業拍照黨”影響普通游客參觀體驗;“一刀切”又容易誤傷那些合法合規、有素質的攝影服務,還可能把一些自帶相機的熱情游客拒之門外。要想實現“規范”與“治理”的巧妙平衡,考驗的是精細化管理的智慧。
比起“一禁了之”,不妨“分而治之”:明確哪些區域可商拍、哪些需備案預約,哪些道具設備可能擾序需限制;建立從業者登記制,把收費標準、行為規范曬在陽光下;劃設專門拍照區,讓商拍與游覽互不打擾。治理的核心不僅在于紙上規范,更在于落地的智慧和溫度。對惡意攬客、圈地鬧事者,該拉黑拉黑、該處罰處罰;對合規經營的,或許可以允許并規范其發展。
治理好商拍亂象,讓游客心靈在山水間舒展,而非困在取景框里。對于游客來講,靚麗風光,加上景區高質量服務與秩序環境,才構成最美的風景。
這正是:
心在山水最動情,商拍有序莫搶鏡。
蟬噪鳥鳴映煙火,有口皆碑才長青。
大家晚安!
(文| 李維俊)
圖片來源:央廣網微信公眾號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