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zhuǎn)自:人民網(wǎng)-貴州頻道
七月的夏日,天空湛藍無云。萬峰林里錐峰林立,群巒疊嶂,磅礴壯觀。清澈的納灰河在綠油油的稻田間蜿蜒流淌,山峰倒映在水中,形成一幅絕妙的田園風光圖。
風帶著陣雨瀟灑掠過,沐浴雨水后的山川樹林,變得更加清新透亮。伴著泥土的禾香在空氣中彌漫開來,帶給游人們一陣心曠神怡的清涼和驚喜。
萬峰林。
“風光太美了,感覺要醉在這青綠之中了!”
“村莊像珍珠一樣被馬拉松賽道串成項鏈,還閃閃發(fā)光呢。”
“涼爽的氣候,太舒服了!簡直就是天然大空調(diào)!”
游客們一邊在飽覽眼前雨后的旖旎風光,一邊享受著避暑消夏的樂趣。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立足資源稟賦,依托得天獨厚的夏季涼爽氣候、民族風情、璀璨文化、特色美食,培育獨具特色的文旅融合載體、品牌、業(yè)態(tài),延長旅游產(chǎn)業(yè)鏈條,促進各族群眾交流互鑒,共同團結(jié)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
飽覽風光。
“在黔西南的這幾天,我真正感受到了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獨特風韻。無論是萬峰林、馬嶺河峽谷、峰林布依,還是阿妹戚托小鎮(zhèn),這里民族風情濃郁,讓人難忘!”浙江來的游客劉仁軍興奮地說。
充分利用好“中國四季康養(yǎng)之都”金字招牌,以“二月二”“三月三”“六月六”“八月八”“火把節(jié)”等民族節(jié)日為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動。布依族八音坐唱、彝族阿妹戚托舞蹈、苗族板凳舞成為各民族群眾載歌載舞,共同表演的亮點節(jié)目,吸引著游客主動參與融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體、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生動展現(xiàn)中華民族多元文化魅力。
民族文化活動。
創(chuàng)新使用好國際山地旅游暨戶外運動大會平臺,推動“體育+旅游+文化”融合發(fā)展,連續(xù)舉辦6屆國際山地旅游暨戶外運動大會,積極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萬峰林成功創(chuàng)建國家5A級景區(qū),黔西南州榮獲“世界康養(yǎng)示范城市”稱號,興義地質(zhì)公園列入“世界地質(zhì)公園”名錄。
“交樂漢墓出土的銅車馬、搖錢樹、一字格劍等國家一級文物,和中原文化有著相似的特色,充分證明2000年前,西南地區(qū)與中原各地就有著密切的經(jīng)濟、文化交往交流交融。”黔西南州博物館講解員娓娓道來。
科學設置文物展陳布局,創(chuàng)新陳列方式。黔西南州博物館把館藏的珍貴文物擺出來,推出“夜郎的疑問——漢代歷史文物展”驚艷八方。通過文物實體、動態(tài)視頻、語言解說等模式,讓游客穿越時空,同文物對話,身臨其境地感悟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全方位闡釋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多元一體的格局。各民族文化互鑒融通,兼收并蓄,匯聚形成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中華文化。
對話文物。
在沉浸式的體驗中,讓文物說話,講述中華文化同各民族文化的關(guān)系,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增強文化認同和民族自豪感,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黔西南的美食太過癮了,吃了還想吃,總是吃不夠!”臺灣來的游客彭智宇開心地說。
特色美食是民族地區(qū)歷史人文、民俗風情的記憶與傳承,更是推動旅游經(jīng)濟的原生動力。
美食是舌尖共享的語言符號。黔西南注重深化特色美食與民族旅游的深度融合,從地道的晴隆辣子雞、酸辣可口的盤江酸湯魚、精細的舒家杠子面,到回味無窮的貞豐糯米飯,受到游客青睞。以羊肉粉、牛肉粉、涼剪粉為代表的“三碗粉”是黔西南人的最愛,萬峰林蛋炒飯更是成為黔西南旅游必不可少的品牌美味,每一款都讓人饞到口水直流。
特色美食——彩色糯米飯。
特色美景深深吸引天南海北的游客,“美景”牽動“心境”,“舌尖”驅(qū)動“腳尖”。游客在一飽風景眼福的同時,能讓味蕾在縱情山水間,解鎖民族特色美食的密碼。
2025年上半年,黔西南州接待國內(nèi)游客同比增長12.32%,旅游總花費同比增長13.86%。
以旅游為紐帶,把民族團結(jié)故事“融”在風景里,黔西南州各族群眾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絢麗畫卷正在南北盤江、紅水河兩岸盛勢展開。(文/圖 陳湘飚)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