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澎濤 陳鴻睿報道
“男兒三藝”,也叫“男兒三技”,包括搏克、射箭和賽馬三項極具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在內蒙古自治區第十一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巴林右旗賽區比賽中,“男兒三藝”作為唯一一個三項全能項目備受關注。按照規則,凡參加“男兒三藝”比賽的運動員,必須同時參與搏克、射箭、賽馬三項賽事,缺一不可,且三項比賽積分總和為該項目的最終總成績。7月20日至22日,搏克、射箭和賽馬依次進行比拼,最終決出“男兒三藝”項目的排名。
“男兒三藝”架起民族團結的橋梁。本屆運動會上,來自各民族的選手同場競技,各展所長。賽場上,他們以不同的發力方式展現民族特色;切磋時,他們互相學習對方的摔跤技巧、騎術心得和射箭要訣。這種跨文化的技藝交流,既提升競技水平,更深化民族間的理解和尊重。運動員在賽場上的每一次搏擊、每一次馳騁、每一次引弓,都承載著各族兒女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共同熱愛。在這里,勝負從來不是最終目的。“一起摔過跤、一起騎過馬、一起射過箭”而結緣的運動員們,在彼此心中留下最珍貴的回憶,把短暫的賽會化作長久友誼,這正是“男兒三藝”超越體育本身的深層意義。
“男兒三藝”成為各民族共賞共享的文化符號。如今,“男兒三藝”早已超越單純的競技范疇,成為“人人可學、人人可享”的共同文化體驗,讓各民族群眾在切磋交流中增進理解,在傳承發展中凝聚共識。比如,近日在錫林郭勒盟舉辦的內蒙古自治區第35屆草原那達慕大會上,少年那達慕賽事特別設置搏克、射箭等項目,吸引各族青少年踴躍參與。孩子們在賽場上比拼技藝,賽場外結交朋友,讓傳統體育項目煥發新活力,也讓民族團結的種子在年輕一代心中生根發芽。
當各民族選手在搏克場上以跤會友、在賽馬道中并駕齊驅、在射箭場上切磋技藝,當各民族觀眾為每個精彩瞬間同聲喝彩,“男兒三藝”便成為一座自然的文化橋梁,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現實圖景轉化為可感、可視、可參與的時代場景,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抽象理念轉化為賽場上那一聲聲由衷的喝彩、一次次默契的較量、一個個真誠的擁抱,有力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助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統籌 牧仁
審核 烏日嘎
新媒體編輯 張欣
聲明: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畫報》官方微信
點擊“在看”,分享給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