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雅魯藏布江邊,一場醞釀多年的水電建設計劃,終于落地。工程開建的消息傳出后,一些國家的神經立馬緊繃起來。特別是印度和孟加拉國,不約而同表達了“關切”——說是擔心生態破壞、水資源減少、下游生計受損……
但真相,真如他們說的那么可怕嗎?
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一、雅魯藏布江上的“大動作”,到底圖什么?
雅魯藏布江,發源于中國西藏,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落差最大的河流之一。它一路奔騰,穿山越谷,最終流入印度和孟加拉國,分別被稱作布拉馬普特拉河和賈木納河。
中國如今開建的“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其實并不是突如其來的決策。這是一項籌劃多年的重點工程,也是中國“西電東送”戰略的一部分。根據公開數據,這項工程投資高達1.2萬億元,被譽為“三峽之后最雄心勃勃的水電項目”。
從能源角度看,它相當于再造三個三峽電站。每年將提供超過700億千瓦時的清潔能源,可以滿足廣東、福建、浙江等東部沿海城市的用電需求。減少煤炭使用、緩解碳排放壓力,對中國乃至全球的綠色轉型,意義重大。
二、下游國家為何擔心?但事實并非如此
印度和孟加拉國的擔憂,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生態系統會不會被破壞,二是水量會不會減少,從而影響農業和民生。
但這里必須說清楚兩個基本事實。
第一,中國從不“獨斷專行”。
早在項目規劃之初,中國就已啟動環境評估程序,并采取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措施。工程避開了重要自然保護區,盡可能減少對原始生態的干擾。多項技術被運用于生態過水、魚類洄游、泥沙調控等環節,力求將影響降至最低。
第二,這不是“截水工程”,而是“過水發電”。
通俗點說,水電站發電靠的是水流動的落差,而不是蓄水攔河。水通過發電機組后繼續順流而下,并不會“被藏起來”或“被截斷”。聯合國相關數據早已指出,現代水電站設計越來越趨于“生態友好型”,尤其在跨境水資源開發上,更強調共享與協商。
而且根據多年實測,中國在雅魯藏布江流域始終保持正常水量輸出,從未因任何水利工程導致下游國家出現嚴重水災或干旱。反倒是近年來,印度國內的水資源調度矛盾才是造成農民利益受損的主要原因。
三、水能生財,也能生“善意”
外交部發言人日前也作出明確回應:中國的雅下水電工程不僅是在本國主權范圍內的合理開發,而且始終秉持負責任態度。在防洪減災、水文資料共享等方面,中國早已與印度、孟加拉等國開展多項合作,建立了長期的信息共享機制。
比如,中國每年在汛期定時向下游國家發布水文資料預警,幫助其提前預判洪水。2023年夏天,當雅魯藏布江上游突發強降雨,中國第一時間向印度通報水情,有效幫助其降低了防洪壓力。
這不是“水的威脅”,而是“水的協同”。
未來,隨著工程建成,整個流域將更容易實現科學調水、抗旱防澇。這不僅對西藏地區的百姓是福音,對下游國家而言,也可能是一次合作共贏的新機遇。
回看歷史,從來就沒有哪一個大型水電工程是在“眾口一致”的掌聲中完成的。從三峽工程到金沙江開發,從黃河治理到南水北調,每一個項目都曾經歷外界質疑,最終卻證明了其長期價值。
如今的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也正走在這樣一條被驗證過的路徑上。
也許未來的某一天,那些如今表達擔憂的聲音,會發現,眼前這個“看起來很嚇人”的工程,其實是一個為地區穩定、為綠色發展蓄力的“安靜力量”。
水,終究是向前流的。
結語:
從西藏高原奔涌而下的,不僅是一江碧水,更是中國對清潔能源的追求、對生態平衡的尊重、對地區和平的責任。
與其擔心,不如合作;與其質疑,不如溝通。因為在這場與自然共生的“大棋局”中,每一個流域國家,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子。
——雅魯藏布江不會傷害誰,它更可能成就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