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炙烤大地,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西張村鎮的一處農田里,農技員李建國正俯身蹲在田壟旁,指導農民如何將廢舊塑料瓶改造成簡易滴灌裝置。水珠從瓶底的小孔滲出,浸潤著玉米根部干裂的土壤。“這點巧心思,成本低,卻能多救活幾棵苗,秋后就是幾斤糧。”李建國說。
連日來,河南省多地遭受持續高溫干旱的嚴峻考驗,對正處于需水關鍵期的秋糧作物構成了較大威脅。在旱情最嚴重的區域,部分玉米葉片從邊緣開始枯黃卷曲,大豆植株矮小瘦弱。當地農業部門初步評估,若不及時采取有效干預,減產幅度可能達到15%至20%。
近日,記者來到陜州區張汴鄉張汴村,黃河水正沿著新硬化的渠道流進玉米地。村黨支部書記楊洪波介紹,鄉里把黃河水、水庫水納入統一調度“一張圖”,逐村測算需水量、逐渠核定流量,做到“水到地頭、賬到農戶”。
在澠池縣洪陽鎮柳莊村,機井管護員李紅軍每天準時巡查。“鎮里給我們配了智能水表,用水量實時傳到縣里平臺,一旦超額就預警,避免浪費。”李紅軍說。目前,三門峽已啟動機井1.8萬眼,累計抗旱澆地206萬畝次。
“過去澆地是大水漫灌,現在用淺埋滴灌,水肥順著‘毛細血管’直接到根。”在靈寶市焦村鎮西章村,農技人員劉巧燕蹲在玉米壟間,向農戶講解節水要領。今年以來,三門峽依托高標準農田項目,新發展高效節水灌溉5.3萬畝。
“天氣預報說高溫持續,咱得抓緊澆第二遍水。”傍晚,盧氏縣杜關鎮顯眾村地頭,鎮黨委書記阿錄生帶著10多名黨員干部幫村民澆地。三門峽市已成立黨員抗旱突擊隊312支,下沉一線開展“送技術、送設備、送服務”活動。
截至目前,三門峽秋糧已完成澆灌面積168萬畝,占播種面積的92%,玉米、大豆等作物長勢總體正常。三門峽市農業農村局局長何耀武表示,下一步將繼續統籌水源、強化田管,確保全年糧食產量穩定在12億斤以上。(經濟日報記者 夏先清 楊子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