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7月25日東營市組織召開的耐鹽堿藜麥育種項目成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年來,特別是2022年12月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獲批籌建以來,部、省在黃三角農高區布局實施了系列耐鹽堿藜麥新品種科研攻關項目,逐漸形成了由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構建的鹽堿地藜麥基礎研究與育種推廣平臺,并與企業緊密對接推動了藜麥產業鏈的建立,目前已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的進展成果。
據耐鹽堿藜麥生物育種項目團隊負責人、研究員郭善利介紹,藜麥科研團隊聚焦藜麥種質收集,建立了鹽堿地藜麥種質資源庫。先后從世界各地收集藜麥品種資源千余份,并基于品種資源開展自然變異篩選、人工誘變和雜交選育,創制了大量新種質材料。通過在鹽堿地多年的種植篩選,觀測記錄農業性狀形成了表型數據庫,評估并鑒定到一百余份適合黃三角地區栽培的鹽堿地藜麥種質資源,為研究藜麥耐鹽機制和鹽堿地育種奠定了遺傳材料基礎。
通過培育早熟品種,實現“藜麥下山”,在東營鹽堿地已先后成功實現山引一號、二號、東營016、017、160、393、220等系列品系的生產性種植;通過系統篩選親本品種組合并開展定向雜交,選育到Y0系列品系;通過大規?;瘜W與物理誘變手段獲得了科輻系列早熟矮桿黑藜和早熟大白藜品系。目前,上述品種已經能將生育期縮短至110天以內,近期雜交選育的超早熟白藜“科鹽688”甚至達到了生育期80天,有效緩解了高溫多雨對藜麥生產的威脅。
通過鉆研栽培技術,提高黃三角鹽堿地藜麥生產效率,初步實現了黃三角地區的藜麥一年兩季種植模式;初步實現了藜麥的矮化,部分品種株高已降低至120厘米以下,緩解了倒伏風險。
近年來,藜麥科研團隊已創制大量適于濱海鹽堿地推廣種植的藜麥新品系,在育種基地里畝產部分達500斤,在山東已經累計試驗種植5000多畝,已培育出千粒重超過國際商用頂級品牌玻利維亞Royal皇家藜麥50%的新品系,千粒重達6克,創制大粒新種質。
此外,團隊還開展國內、國際藜麥產業合作,點亮山東藜麥品牌,助力中國藜麥產業。下一步,將繼續在提高藜麥耐鹽堿能力、抗倒伏特性、產量、籽粒大小,降低藜麥籽粒皂苷含量、穗發芽屬性,豐富藜麥籽粒品質多樣性、培育專用品種,開發藜麥衍生產品加工工藝、開拓下游市場等方面深耕細作。(大眾新聞記者 張園園 實習生 杜宜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