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權威快報
中央宣傳部授予徐淙祥“時代楷?!狈Q號
7月23日起
中央主要媒體集中聚焦阜陽徐淙祥
7月23日晚
央視《新聞聯播》節目
播出了徐淙祥事跡報道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徐淙祥是安徽阜陽市太和縣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黨支部書記。50多年來,他扎根農村一線,帶動廣大農戶多種糧、種好糧。
這段時間,皖北遭遇氣象干旱,70多歲的徐淙祥來到地里,指導農戶根據土壤墑情科學澆灌,提高產量。如何增加糧食產量,這個問題徐淙祥研究了50余年。上世紀70年代初,徐淙祥高中畢業后,回到家鄉太和縣務農,先后擔任村生產隊隊長、鄉農技站站長等。那時,小麥畝產還不到200公斤,要是遇到災年,產量更低。為了改變村里糧食產量低、品質差的狀況,徐淙祥潛心鉆研農業科學技術,摸索適應黃淮地區生態優質高產、節本增收的新品種,以及配套的豐產技術,并向農戶推廣高產示范種植,研發推廣農業新技術200多項。同時,他還與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合作,進行玉米、大豆、小麥等作物的育種選種,編寫出60首諺語栽培法、20項關鍵技術栽培法等。
2010年,徐淙祥牽頭成立太和縣淙祥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帶領鄉親脫貧致富。許多農戶在徐淙祥的幫助下,從貧困戶變為農業科技示范戶,生活一步步得到改善。
今年夏收,徐淙祥種植的小麥在干旱氣象條件下獲得豐收。種植的400畝“煙農1212”,高產田塊達到每畝820.5公斤。
7月23日
新華時評
以《為端牢中國飯碗奮發作為》為題
報道徐淙祥事跡
新華社合肥7月23日電 題:為端牢中國飯碗奮發作為
新華社記者水金辰
現代農村是一片大有可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
在安徽,太和縣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黨支部書記、種糧大戶徐淙祥50余載扎根黃淮平原,秉持種糧初心,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使許多“望天田”變成“高產田”。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他,為端牢中國飯碗、為推進當地鄉村全面振興,一直在奮發作為。
希望的田野上呼喚厚植愛農情懷的“三農”人。從小麥畝產不足200公斤到突破800公斤,徐淙祥俯身糧食生產一線孜孜求索。50年前,“不能再看著鄉親們吃不飽”是這名共產黨員的奮斗目標。為此,他堅持科技興農,育良種優栽培,發揮規模經營優勢,帶領后輩接力種好糧,勇當鄉村振興路上“新力量”。
希望的田野上呼喚銳意進取的“拼搏”力。建設農業強國,科技是利器。多年來,徐淙祥一直埋頭搞鉆研,領銜研究的優質(高蛋白)大豆新品種配套高產栽培新技術研究獲評安徽省科學技術獎;領銜研究的安徽小麥大面積均衡增產技術集成創新與示范推廣獲得農業技術推廣成果獎……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既需要科研人員加快補齊生物育種、農機裝備、智慧農業等短板,也需要更多徐淙祥這樣的鄉村“土專家”不斷深入學習精準運用農業技術,把科技和土壤深度融合。
希望的田野上呼喚無私傳幫帶的“奉獻”情。栽培經驗變順口溜、農忙時節組織觀摩、勞模工作室扮演“莊稼醫院”……多年來,徐淙祥帶著農民學、做給農民看、幫著農民賺。廣大農村需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奮發有為,和鄉里鄉親攜手走上增收路,推廣好經驗好做法,促進共同富裕。
農業農村天地廣闊,年輕一代的農業人,要向徐淙祥學習這份“愛糧”情懷、“愛糧”精神,積極投身“三農”事業,書寫人生靚麗華章。
7月23日
新華社
以《楝樹下守望豐收——記安徽太和縣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黨支部書記徐淙祥》為題
報道徐淙祥事跡
新華社記者水金辰
夏日午后,在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黨支部書記、種糧大戶徐淙祥頭頂草帽走到田頭,俯身拔出一株豆苗細細察看后說道:“根系長、扎得深,長得不錯?!倍勾蟮暮怪轫樦樕系摹皽羡帧蓖绿?。
“走,到樹下涼涼。”徐淙祥指著田邊一棵高大的楝樹對記者說。酷暑下,這棵楝樹為辛苦勞作的農民支起一片陰涼。
這位古稀老人佝僂著背,坐于石凳上,猶如這棵楝樹,生于路旁而不張揚。五十余載扎根黃淮平原,他堅守種糧初心,守望五谷豐登。
堅守種糧初心
清早,太陽還未露頭。徐淙祥就騎上電瓶車開始巡田。這是他多年來的“必備科目”?!白宰呤絿姽鄼C澆了一晚上,我要看看大豆和玉米的耐旱情況?!毙熹认檎f,天越熱,記錄作物抗旱性越有必要。
“2003年,洪澇、龍卷風、冰雹。當時,下大雨、刮大風,人家都朝屋里跑,俺一家人都往地里跑。一連兩三天泡在大豆田里扒溝排水,腿上劃得都是口子?!毙熹认榛貞浾f。那一年,當地大豆普遍減產,他的試驗田卻創下新的單產紀錄,“這都是對我的考驗。”
徐淙祥有一顆愛農之心?!拔腋赣H的兩個兄弟,當年嚴重營養不良?!?972年,高中畢業的徐淙祥本可以當民辦教師,他卻選擇務農。彼時小麥畝產不到200公斤,“不能再看著鄉親們吃不飽了,我要靠科學種田搞出名堂來!”
5月28日,徐淙祥在阜陽市太和縣舊縣鎮的田間察看小麥的成熟情況。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 攝
1984年,已是鄉村農技員的徐淙祥成為共產黨員。宣誓的那一刻,徐淙祥想到了初中時看過的一篇文章《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跋容厒兊木窆奈柚??!彼f。
堅守,終會照亮這片土地。上世紀90年代,徐淙祥種植的小麥單產超過400公斤,比周邊高出100多公斤。2022年徐淙祥種植的兩個小麥品種單產均歷史性跨越800公斤。
奔赴希望的沃野
今夏,太和縣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再傳喜訊:在干旱氣象條件下,小麥高產田塊每畝達820.5公斤。捷報頻傳得益于徐淙祥持守的信念:科學種糧。
與徐淙祥結識多年,記者始終難以忘記:兩年前的盛夏,他在一家肥料廠里,不顧由雞糞牛糞等制成的有機肥的濃烈氣味,蹲下身將手伸進堆肥里試了試溫度,取出一把搓了搓……
“溫度過高屬于生糞,容易燒苗。我們把作物秸稈免費給周邊的養殖場作飼料,他們將畜禽糞便給我們用于田間施肥。廢棄物循環利用了,土地也肥了?!毙熹认檎f。
5月28日,徐淙祥(左)在阜陽市太和縣舊縣鎮的田間和種糧大戶交流小麥的成熟情況。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 攝
好農田,是豐收的希望。皖北不少耕地屬于砂姜黑土,土質黏重。徐淙祥與相關部門合作,探索了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及土壤深耕等技術,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糧食增產,一靠土地,二靠良種。與一般大戶不同,徐淙祥流轉的1230畝地中,有200多畝配合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小區試驗。“它猶如一個‘擂臺’,更優的品種會被選出。”徐淙祥說,“我雖少收了糧食,但能試種優質品種,值!”
辦公室里,50多個筆記本整齊排列。小到小麥苗情、病蟲情、氣候條件,大到良種選育、高標準農田建設,都被徐淙祥仔細記錄下來。
7月20日,徐淙祥在家中察看用于研究的小麥樣品。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 攝
“‘良種配良法,節本又增效’,但把良法配套試驗做好的不多,徐淙祥算一位。”對口聯系徐淙祥的科技特派員、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喬玉強說,“徐淙祥這個鄉村‘土專家’把農業技術精準地用在了作物增產中,踐行著‘多種糧、種好糧’的責任擔當?!?/p>
2023年以來,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徐淙祥的示范基地科技賦能加速:建成智能化監測系統、使用衛星遙感監測終端、配備多架無人機……
攜手走上增收路
“莊稼病了,就找徐勞模?!痹谔涂h舊縣鎮,徐淙祥名聲在外。“徐淙祥打的糧就是比我們多,我們信他?!贝迕裥熳诟墩f,老徐把探索糧食優質超高產、節本增效栽培技術的好經驗,都變成了通俗易懂的順口溜。
“光施肥、不深翻,小麥扎根無處鉆”“小麥拔節需肥大,壯苗也要把肥下”……徐淙祥說:“我想讓大伙兒一看就懂、一用就靈。”這些年他陸續增補,順口溜從60條增加到120條。
7月20日,徐淙祥在家中翻看他編寫的小麥種植順口溜。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 攝
農忙時節,老徐的田頭,常常擠滿前來觀摩關鍵增產技術的農戶。截至2024年,“大戶帶小戶”的協作模式覆蓋了太和30萬畝耕地,帶動2.3萬戶農民戶均年增收超2000元。
現代農業發展離不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22年,太和縣種糧大戶協會興辦,每個鄉鎮成立了理事會,建起了百畝攻關田、千畝示范方、萬畝示范片。作為協會負責人的徐淙祥說:“我們就是要利用現代農業科技,帶著農民學、做給農民看、幫著農民賺?!?/p>
“相比小農戶一家一戶管理,規模種植每畝地能節本100元,增收100元?!毙熹认檎f,目前基地還使用了載有北斗導航的播種機,能有效減少重播、漏播。這些技術在種糧大戶間廣泛推廣。
7月20日,徐淙祥在阜陽市太和縣舊縣鎮的田間察看玉米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 攝
楝樹之下,徐淙祥閉目凝神。十多年前的幼苗,已亭亭如蓋。樹上的5個分枝,被他視為五谷豐登的象征。徐淙祥說,面對困難,這棵樹是他鼓起勇氣不斷前行的“加油站”。
楝樹枝繁葉茂,守望每一次豐收。
7月24日
人民日報
以《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種糧大戶徐淙祥——追夢科學種田路》為題
報道徐淙祥事跡
本報記者 李俊杰
行走在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的田間地頭,常聽到一句順口溜:“科學種田找淙祥,優質高產有保障;多收多打又多賣,每畝年增幾百塊?!?/p>
大家口中的“淙祥”,指的是太和縣舊縣鎮張槐村種糧大戶徐淙祥。多年來,徐淙祥堅持科學種糧,潛心鉆研農業技術,牽頭成立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建立農作物綠色高效試驗示范田,不斷探索適應黃淮地區的新品種、新技術,屢屢創下小麥、玉米、大豆的安徽省單產紀錄。
憑著熱情和韌勁,小麥畝產屢創新高
夏收又夏種后的皖北平原,莊稼重新吐綠。下午5點,徐淙祥熟練地啟動電瓶車,往自家田里趕去。
“俗話說‘三分種,七分管’,夏玉米的產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7月下旬到8月上旬這段時間的管理。”徐淙祥說,現在,他每天至少要去田里兩趟,“哪天要是不下地,我是飯也吃不香,覺也睡不好?!?/p>
談及徐淙祥與土地的緣分,得從半個世紀前說起。
1972年,高中畢業后,年僅19歲的徐淙祥原本有機會去學校當老師,但他毅然選擇了回村種地。
“那時候生產技術落后,小麥畝產才150公斤,大豆畝產只有幾十公斤,鄉親們溫飽都成問題?!毙熹认檎f,“我就想著能有一天,糧食實現高產,大伙都能吃飽飯。”
回村后,徐淙祥買來農業科技書籍,潛心學習小麥、大豆、玉米等農作物的高產栽培技術,并開始參與一系列糧食高產攻關項目。
在進行小麥高產試驗時,從麥苗出土起,不管刮風下雨,徐淙祥都從早到晚在田里忙活。他用放大鏡觀察農作物的長勢、授粉和蟲情,同時用筆記本做好記錄。如今,在徐淙祥的辦公室里,已積攢了53本各式各樣的筆記本。
就這樣,憑著一腔熱情和一股韌勁,他逐步找到作物高產的規律,并運用到示范田小麥種植中,隨后將畝產相繼提高到300公斤、320公斤、360公斤……
今年夏收,徐淙祥種植的小麥在干旱氣象條件下仍喜獲豐收。經現場實收測產,高產田塊畝產達到了820.5公斤。
不只當個“老把式”,科學種田收益多
“良種良法遇良田,優質高產沒困難。良機良技配良種,節本增收顯神通?!备恋卮蚪坏罆r間久了,徐淙祥不滿足當個僅靠經驗的“老把式”,而是緊跟時代步伐,依靠科技種田。
走進徐淙祥的麥田,農作物病蟲疫情田間監測站十分顯眼,小麥赤霉病自動監測預警系統、農作物病菌孢子自動捕捉儀等設備一應俱全。輕觸手機界面,從光照強度、土壤水分到氣溫氣壓、蟲情病害,一目了然。
走進徐淙祥合作社的院子,映入眼簾的是各式各樣的農機設備?!耙郧胺N地,面朝黃土背朝天,是個力氣活,現在種地更多依靠科技?!敝钢褐械脑O備,徐淙祥介紹,“這些是旋耕機、打捆機、大型收割機、自走式噴灌機,還有負責監測苗情的無人機。利用現代農業科技進行‘耕、種、管、收’,農業的勞動強度和人力成本都大大降低了。”
徐淙祥算了一筆賬:“如果種植小麥全程靠人工,每畝地成本在1500元左右。而全程機械化,成本只要六七百元,省了一半的錢?!?/p>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多年來,徐淙祥積極與安徽省農科院、皖墾種業等省內外科研院所、育種企業展開合作,選育的“太豐3號”“太豐8號”小麥新品系,平均畝產超600公斤,廣泛應用到黃淮地區;選育的“太豐6號”高蛋白大豆新品種及其配套技術,在皖西北地區推廣種植面積已達200多萬畝;引進種植小麥良種20多種,并推廣給周邊農戶,有力促進了當地糧食穩產高產。
帶著群眾干,做給群眾看,幫著群眾賺
為了更好地幫助村民增產增收,2010年,徐淙祥牽頭成立了太和縣淙祥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代管耕種,社員則憑土地入股。合作社還與種業公司、面粉企業簽訂合同,種源、銷路都打通了。
周邊農民跟著徐淙祥種糧,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太和縣雙浮鎮秦寨村種糧大戶秦國啟加入專業合作社后,小麥畝產很快從400多公斤提高到600多公斤。目前,秦國啟和其他社員在徐淙祥的指導下種糧,平均畝產已經接近徐淙祥的高產示范田。
在推廣良技的過程中,徐淙祥發現有些理念和技術大家總是記不住。怎么辦?他想到了諺語。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徐淙祥不斷用諺語總結農作物栽培技術?!啊畠擅讓?,打畦田,澆灌噴藥最方便’‘弱苗早灌旺苗晚,結合追肥利根盤’,這些諺語大家很快就記住了,農業技術推廣起來也就方便多了?!毙熹认檎f。
多年來,徐淙祥圍繞農作物栽培的“土、肥、水、種、密、保、工、管”8個方面,不斷將諺語補充完善。而隨著這些諺語的推廣,科學種植的理念和技術也被越來越多的農民了解和接受。
2022年,徐淙祥又牽頭成立了太和縣種糧大戶協會,積極開展大戶帶小戶、小田變大田、全程大托管服務和改革;協助鄉鎮成立科學種糧理事會,每到莊稼成長的關鍵期,他就把培訓課堂搬到田間地頭,通過觀摩會或者視頻連線開展現場培訓,讓良技直達生產一線。截至2024年底,該模式覆蓋太和縣30萬畝耕地,帶動2.3萬戶農民戶均年增收超2000元。
更讓徐淙祥高興的是,孫子徐旭東大學畢業后,也返鄉當上新農人,幫著他一起打理田地。
如今,72歲的徐淙祥依然堅持每天下田?!拔乙熏F代農業科技推廣到千家萬戶,帶動更多農戶多種糧、種好糧,一起把日子過得更好?!彼f。
7月24日
經濟日報
以《為了大地的豐收——記安徽太和縣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黨支部書記徐淙祥》為題
報道徐淙祥事跡
本報記者 梁睿
“優質高產多打糧,快找勞模徐淙祥。多收多打又多賣,每畝增收幾百塊。”這句樸實的話,反映了安徽省太和縣種糧大戶徐淙祥在當地農民中的口碑,也彰顯了這位“大國農匠”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貢獻的執著追求。
堅守初心種好糧
徐淙祥是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舊縣鎮張槐村人,出生于1953年6月,現任太和縣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黨支部書記。他長期扎根黃淮農村,堅持科技興農,使許多“望天田”變成“高產田”。
2022年是徐淙祥難忘的一年,他種植的兩個優良麥種平均畝產雙雙突破800公斤大關,實現歷史性跨越。開鐮當天,他忍不住提筆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報告豐收喜訊和10多年來取得的科技成果。
“得知你家種植的小麥喜獲豐收,兒孫也跟著你干起了農業,我感到很高興?!碑斈?月27日,一封飽含對鄉親們的問候、對全國種糧大戶提出殷切期望的回信,從北京送到徐淙祥手中,讓這位種了一輩子糧食的老農驚喜不已:“真沒想到,習近平總書記給俺回信了!”
徐淙祥連創安徽糧食高產紀錄,并獲得總書記鼓勵,源于其熱愛種糧的初心。
1972年,高中畢業的徐淙祥本可以當教師,但他毫不猶豫回鄉當農民?!安荒茉倏粗l親們吃不飽了,我要靠科學種田種出個名堂來!”
就這樣,徐淙祥找來農業科技書籍,白天地里耕作,夜里挑燈苦讀。為提高土壤肥力,他用草木灰混合農作物秸稈高溫堆肥,用煙葉泡水防治蚜蟲。得益于自制的土化肥、土農藥,田里糧食產量逐年提高。
1983年12月,積累了10年良種繁育經驗的徐淙祥,經過全省統一考試,成為太和縣的一名鄉村農技員。1985年至1986年間,中國農業科學院大豆研究所在太和縣實施“黃淮大豆高產攻關七五計劃”,徐淙祥具體負責的田塊產量每年都名列前茅。
2003年,徐淙祥承擔農業部高蛋白大豆豐產栽培試驗?!澳且荒旰闈?、龍卷風、冰雹,都來考驗我。”徐淙祥回憶說,“當時,下大雨、刮大風,人家都朝屋里跑,俺一家人都往地里跑。一連兩三天泡在大豆田里扒溝排水?!倍姑绫W×耍患胰艘怖鄄×恕D且荒辏數卮蠖蛊毡闇p產,徐淙祥負責的試驗田卻創下新的單產紀錄。那之后,徐淙祥科技承包田規模擴大至千畝。
“老把式”用上“新裝備”
徐淙祥從不滿足當個“老把式”,而是緊跟時代步伐、依靠科技力量,將北斗導播、無人機飛防等現代農業技術引入田間,在廣袤田野書寫了科技興農的時代新答卷。
在徐淙祥的辦公室里,有幾十本五顏六色的筆記本——密密麻麻記錄著農作物生長情況。點點滴滴,事無巨細,記錄了這位種田“老把式”好學上進、科學種田的堅實腳步和求索之路。
沒有好的農田,就沒有豐收的希望。太和縣舊縣鎮不少耕地屬于砂姜黑土,土質黏重。為此,徐淙祥與科技、農業部門合作,經過多年試驗探索,采取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秸稈還田及土壤深耕等技術,培肥了地力,提高了糧食產量。
在攻克土地難題的同時,徐淙祥深知“種子是農業芯片”。多年來,他積極與安徽省農科院、皖墾種業等省內外科研院所、育種企業合作,引進種植性狀穩定、抗病抗倒、穩產高產的20多個小麥良種,培育出“太豐6號”高蛋白大豆新品種。
2023年,徐淙祥示范基地建成智能化監測系統,使用衛星遙感監測終端,配備多架無人機,大大提升了病蟲害預警準確率。他設立了“國家糧食豐產工程科技特派員工作站”,農家小院成了“專家大院”。
大戶帶小戶 同奔致富路
徐淙祥深諳“獨木不成林”的真諦,積極構建“大戶帶小戶、技術傳萬家”的協作網絡,通過種糧協會整合零散農田、創建田間學校培育“新農人”,讓共同富裕的夢想在廣袤田野上生根發芽。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徐淙祥無私傳授農業種植技術,帶領農戶共同致富。在引進農作物新品種上,他選擇把風險留給自己,先行試驗示范,成功后再推廣給農戶。
“跟著老徐種糧,俺學會了小麥精播、科學田管,連年豐產又豐收!”村民張坤采用徐淙祥推廣的綠色栽培法,種植的小麥籽粒飽滿、產量提升。
為帶動當地更多農民走上科學種田、共同致富之路,徐淙祥發起成立了淙祥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在合作社發展過程中,徐淙祥加強了對農民的技術指導,成立了勞模創新工作室,據不完全統計,現已接待現場觀摩6000余人次,舉辦技術培訓70多場次。
2022年9月,徐淙祥牽頭成立了太和縣種糧大戶協會,積極開展大戶帶小戶、小田變大田、全程大托管,帶動中小農戶近萬戶;協助鄉鎮成立科學種糧理事會,每到莊稼成長的關鍵期,他就把培訓課堂搬到田間地頭,通過觀摩會或者視頻連線開展現場培訓。截至2024年底,該模式覆蓋太和縣30萬畝耕地,帶動2.3萬戶農民戶均年增收超2000元?!颁认楝F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民田間學?!币脖皇谟琛叭珖蚕磙r民田間學?!狈Q號。
如今,72歲的徐淙祥依然每天忙碌在田間。眼下秋糧田管正在江淮大地全面鋪展,望著一片蔥綠的莊稼,他激動地說:“只要還能動,我就要帶著鄉親們多種糧、種好糧,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咱自己手里!”
7月24日
中國青年報
以《心系鄉親傳技術 帶領農民同致富 徐淙祥:50多年實現科技興農夢》為題
報道徐淙祥事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盛夏時節,驕陽似火。7月21日,在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以下簡稱“基地”)里,基地黨支部書記徐淙祥像往常一樣戴著遮陽草帽,和孫子徐旭東一同觀察莊稼苗情,檢查田間病蟲草害發生情況。
他們每天清晨5點就要下地,開展農業栽培和田間管理,或是在傍晚進行灌溉,一直忙到夜里10點多。眼下,他們所在的基地里,新播種的大豆和玉米正茁壯成長,呈現千畝連片的壯觀景象。而一旁的300畝核心區,為開展各類農業科技創新試驗提供場所。這些天,徐淙祥還要抽時間指導農戶,與暑期前來實習實踐和開展試驗的農業類院校大學生交流,忙得“腳不沾地”,卻樂在其中。
“我們這里的糧食種植習慣是一周年種兩茬作物,一般是冬小麥、夏大豆(或夏玉米)。今年,我們種植小麥品種30個、玉米品種8個、大豆品種10個,還首次嘗試種植了100畝芝麻。因此,田間管理工作和相關試驗變得更有難度和挑戰?!闭勂鹛锏乩锏倪@些“寶貝”,72歲的徐淙祥如數家珍。
前不久,徐淙祥引進示范種植的400畝小麥優良品種“煙農1212”通過測產驗收,取得平均畝產820.5公斤的喜人成績。一段時間以來,他還積極推廣小麥病蟲害綠色防控、小麥新型專用肥料產品及減施增效、大豆水肥一體化高效栽培等農業新技術。
徐淙祥是太和縣舊縣鎮張槐村人,這位高級農藝師和農業打了50多年交道,堅持科技興農,培育優良品種,改良栽培方法,使許多“望天田”變成“高產田”。
阜陽市連續多年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450萬畝以上,被譽為“百億江淮糧倉”。但在徐淙祥出生的年代,種糧技術、觀念落后。1972年,高中畢業的徐淙祥做出了讓鄉親們不解的選擇——放棄當民辦教師的機會回村種地?!安荒茉倏粗l親們吃不飽了,要靠科學種田干出個名堂來!”當時,學習條件簡陋,他靠著借來的幾本農業科技書籍,摸索出用草木灰混合農作物秸稈進行高溫堆肥,以及把煙葉泡水加工成防蟲農藥的方法,提高了糧食產量。
1983年,積累了10年良種繁育經驗的徐淙祥,通過考試成為太和縣一名鄉農技員,全身心投入科技種田事業中。他常常帶著饅頭和水壺到田里,趴在地上用放大鏡觀察農作物生長和病蟲害發生情況,連葉面上不起眼的小點都不放過。
1991年,徐淙祥擔任鄉鎮農技站站長,承擔起中國農科院、安徽農業大學等相關單位的科研項目,采取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及土壤深耕等技術,大大提高肥料利用率。當時,張槐村小麥畝產還不足300公斤時,徐淙祥種下的小麥單產已超過400公斤。但他并不滿足,無論是炎炎夏日還是寒冬臘月,他從早到晚在田里忙碌,只為進一步提高糧食產量,讓農民過上好日子。
2010年,徐淙祥成立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2012年,合作社試驗田被列為安徽省農科院試驗示范基地。在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題的同時,徐淙祥深知“種子是農業芯片”,多年來,他與安徽省農科院、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皖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等省內外科研院所、育種企業合作,引進“安農98”等性狀穩定、抗病抗倒、穩產高產的20多個小麥良種,培育出“太豐6號”高蛋白大豆新品種,有力促進糧食穩產高產。
就連刮風下雨時,徐淙祥都準時去地里記載風速、雨量,他家的書柜里,擺滿了研究資料,有不少記錄本已經發黃?;剞k公室里,擺放著一摞摞五顏六色的筆記本,里面記錄了不同時期農作物生長信息,涉及氣候、墑情、苗情、病蟲草情等信息,也見證了徐淙祥50多年種糧路上的艱辛足跡。
2018年,徐淙祥的孫子徐旭東返鄉加入合作社,成為合作社最年輕的社員,每天幫助爺爺進行農業試驗,探索現代化農業發展道路,也對基層農業有了更深的理解。
如今,徐淙祥常用的放大鏡“退休”了。2023年,基地內引進建成智能化監測系統,通過衛星遙感監測終端,配備多架無人機,提升了病蟲害預警準確率。在爺爺影響下,29歲的徐旭東立志做一個全能“新農人”,工作之余,他開始補齊農業科學理論短板,琢磨智慧農業知識,他還研讀了《安徽麥作學》,這本書凝結了小麥生產研究專家胡承霖畢生心血,囊括小麥科學研究的理論與技術。
“‘良種良法良機良田’是老徐種糧的秘訣,他不斷突破品種關、播種關、營養關、防災關,幾乎一年365天都待在田里,將勤勞二字寫在了大地上。”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原院長李金才教授是徐淙祥的老朋友,二人曾攜手開展種糧科研攻關和技術規程編寫。他認為,徐淙祥種糧成就的“豐收”,離不開他對農業的淳樸情懷和無私奉獻精神。
近年來,基地夏玉米高產田塊的畝產超1000公斤,夏大豆高產田塊的畝產超300公斤。徐淙祥抽出時間總結寫下小麥優質高產、節本增收方法等主題的120首諺語、順口溜并推廣,讓鄉親們聽得懂、學得會。
2022年,為了讓更多種糧農民有錢掙、得實惠,徐淙祥牽頭成立太和縣種糧大戶協會,構建“大戶帶小戶、技術傳萬家”的協作網絡,把培訓課堂搬到田間地頭,帶動更多農戶科學種糧、提高收益、共同致富。截至2024年年底,該模式覆蓋太和縣30萬畝耕地,帶動2.3萬戶農民戶均年增收超2000元,激勵更多種糧人增產增收,為國家糧食安全作貢獻。
這些年,還有若干農業類院校與基地合作共建農業科技小院,針對糧油作物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等現代農業科技的試驗示范與推廣工作。連日來,見到全副武裝的大學生在基地試驗田進行育種、栽培等工作,徐淙祥就格外欣慰和高興。
徐淙祥不僅熱愛農業、鐘情土地,還一直激勵、引導年輕一代積極投身“三農”事業。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他曾在不同場合呼吁培養現代農業的后備力量。他說,現代農業的未來藍圖,需要一代代年輕人運用智慧科技,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等技術發展新質生產力,才能穩扎穩打逐步實現。
7月24日
農民日報
以《53本筆記,半個世紀“糧心”——記安徽省太和縣種糧大戶徐淙祥》為題
報道徐淙祥事跡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趙倩倩 楊丹丹 文/圖
盛夏的皖北平原,熱浪蒸騰,大地仿佛籠罩在金色的薄紗里。在一片青翠的玉米田,72歲的徐淙祥手指輕捻葉片,瞇縫起眼睛,專注地察看玉米長勢。五十余載光陰,從青絲到白發,這位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老徐”的種糧能手,始終保持著對土地最深的眷戀。他用半生的光陰,堅守著“多種糧、種好糧”的樸素信念,將一位農民共產黨員的初心,鐫刻在這片土地上,也書寫進國家糧食安全的厚重篇章里。
“人不哄地皮,地不哄肚皮”
“不能再看著鄉親們吃不飽了,要靠科學種田干出個名堂來!”1972年,高中畢業的徐淙祥放棄了成為一位民辦教師的機會,毅然回鄉務農。彼時的黃淮大地,“望天田”廣布,小麥畝產不足150公斤,大豆僅幾十公斤。面對眼前的困難,19歲的徐淙祥反復翻看借來的農業科技書籍,夜晚挑燈苦讀,白天躬身試驗。他自創了草木灰混合秸稈高溫堆肥法,用煙葉泡水制成土農藥防治蚜蟲,在貧瘠土地上蹚出了一條增產新路。
1983年,徐淙祥通過全省統一考試成為一名鄉村農技員。1985年至1986年間,中國農業科學院大豆研究所在太和縣實施“黃淮大豆高產攻關七五計劃”,他負責的田塊產量每年都名列前茅。1991年8月,他擔任鄉鎮農技站站長,承擔了安徽省區域大豆生產試驗項目。
面對砂姜黑土“雨天一團糟、晴天硬如刀”的困境,徐淙祥帶領團隊攻克土壤頑疾,經過多年實驗探索,采取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秸稈還田及土壤深耕等技術,提升了肥料利用率,改善了土質、增強了地力。2010年7月,太和縣淙祥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近年來,徐淙祥積極配合當地政府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將自己種的地全部建成了“田成方、路成網、溝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實現了旱澇保收。
“人不哄地皮,地不哄肚皮”是徐淙祥常掛嘴邊的順口溜。2003年,他負責的高蛋白大豆豐產栽培試驗遭遇罕見洪澇、龍卷風、冰雹等多重襲擊。風雨肆虐時,別人往屋里跑,徐淙祥一家人卻沖向大豆田,連續3天泡在齊膝深水中扒溝排水,腿上劃滿血口。最終,181.6公斤的單產紀錄在災年創造了奇跡。
執著終得山河報。2022年夏收時,“阜航麥1號”平均畝產811.29公斤、“皖墾麥22”平均畝產818.52公斤——徐淙祥種植的小麥歷史性突破800公斤大關。開鐮當天,他忍不住提筆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報告豐收喜訊和十多年來取得的科技成果。當年6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徐淙祥回信說,“我記得你這個安徽太和的種糧能手。得知你家種植的小麥喜獲豐收,兒孫也跟著你干起了農業,我感到很高興?!迸踔匦牛@位種田“老把式”熱淚盈眶:“真沒想到,習近平總書記還記得俺這個種糧能手!”
科技種糧有“秘籍”
走進徐淙祥的辦公室,記者看到53本五顏六色的筆記本已經摞成了“小山”。泛黃的紙頁上,密密麻麻記錄著氣候、墑情、苗情、病蟲害、草情等農作物生長情況的變化。這些田間“檔案”,記錄了一位“老把式”邁向“大國農匠”的堅實腳步。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是他畢生的信仰。2011年4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安徽考察時來到張槐村,曾到徐淙祥的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里了解小麥種植情況。“當得知我們刷新了前一年安徽省小麥單產紀錄時,他肯定了農業現代化的成效,并勉勵我們加強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究與示范推廣。還告訴我們,抓好科技興農,國家糧食生產安全就有保障了!”那個場景,徐淙祥終生難忘。
科技如何興農?徐淙祥深知作物高產的突破在良種。多年來,他與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安徽皖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育種企業開展深度合作,試種“皖墾麥22”“華成865”等20多個小麥良種,培育出了“太豐6號”高蛋白大豆新品種,為黃淮糧倉筑牢根基。
機械化、智能化是現代農業的“翅膀”,良法是豐收的保障。“在政府有力支持下,2023年我們建成了智能化監測系統,使用衛星遙感監測終端,配備多架無人機,大大提升了病蟲害預警準確率。”徐淙祥的基地還設立了“國家糧食豐產工程科技特派員工作站”,農家小院成了“專家大院”,同時承擔了小麥、大豆等作物的優良品種選育、區域試驗、引種試驗、耕作制度優化、病蟲害防治等多項國家級農業科研項目。如今,徐淙祥編寫的120首“小麥拔節需肥大,壯苗也要把肥下”等農諺,讓復雜的技術變得深入人心、朗朗上口,成為當地人科技種糧的“秘籍”。
“基地安裝使用的北斗導航播種機,能夠精準控制播種行距、株距,每千米直線精度誤差在2.5厘米以內,有效減少重播、漏播,降低種子使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毙熹认楦嬖V記者。2024年,他的田地里再次傳出捷報:夏玉米高產田塊畝產1009.1公斤,夏大豆高產田塊達302.38公斤,示范帶動太和縣大豆播種面積達100余萬畝。在流轉土地中,他專門劃出300畝作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基地,為今年全國40余個大豆品系、30個玉米品系搭建了“比武擂臺”。
“想要多打糧,就找徐淙祥”
站在張槐村一棵亭亭如蓋的楝樹下,徐淙祥說:“十多年前,這株楝樹只有小臂粗細,如今已亭亭如蓋,樹上的五個分枝被村民喻為‘五谷豐登’的象征?!?/p>
“獨木不成林”,共同富裕的夢想在當地的廣袤田野上生根發芽。引進新品種時,徐淙祥總把風險留給自己:“我先試種看看到底怎么樣,成功了再推廣!”鄉親們交口稱贊:“要想多打糧,就找徐淙祥!”2022年,他牽頭成立了太和縣種糧大戶協會,構建起“大戶帶小戶、技術傳萬家”的協作網。在莊稼生長關鍵期,田間學校就地開課,精量播種、赤霉病防治等關鍵技術在地頭演示。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接待現場觀摩6000余人次,舉辦技術培訓70多場次、培訓人員4300余人次。
作為連續三屆的全國人大代表,徐淙祥始終為種糧農民鼓與呼:2023年推動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2024年建議修改《農業保險條例》覆蓋高產示范田,今年提交了《自然災害防治法》議案。在他看來,讓種糧農民“有錢掙、得實惠”,才能筑牢大國糧倉根基。
最令徐淙祥欣慰的是,他的兒孫接過了接力棒。2008年,兒子徐健從農資經營轉向糧食種植,引入智能灌溉系統,讓農田管理更加精準高效。孫子徐旭東2018年大學畢業后返鄉,領辦合作社各項農業試驗示范項目。三代人把“家”安在田間,累計種田1.8萬余畝,生產糧食超2萬噸。望著夏日里的沃野良田,徐淙祥充滿期盼:“只要還能動,我就要帶著鄉親們多種糧、種好糧,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7月24日
光明日報
以《“不管啥時候,都要把地種好”——記安徽太和縣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黨支部書記徐淙祥》為題
報道徐淙祥事跡
本報記者 丁一鳴 常河
7月22日,時值正午,記者在新落成的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淙祥農事服務中心,久等徐淙祥不來,決定下地尋他。一出門,熱浪撲面而來,遠遠地,老徐正蹲在地上查看大豆苗情。
連日高溫少雨,讓老徐有些心神不寧?!安糠执蠖归L勢一般,不過好在都用上了自動噴灌設備和水肥一體機,肯定能追回來!”跛著腿走進屋里,他牛飲了幾口水,身上的襯衣幾乎濕透。
老徐是太和縣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黨支部書記、種糧大戶。不久前,夏糧收獲時,記者如往年一樣,撥通了徐淙祥的電話。電話那頭,傳來欣喜又沙啞的聲音——“今年一共打了160多萬斤麥子,又高又穩保持住了,多謝你關心!”
“關節炎好點沒?”記者關心道。“誰管它,半輩子了,俺孫兒不讓俺下地,俺照下,一天不下就不踏實?!崩闲焓忠粩[,透著一股子倔勁兒。
當年高中畢業,算是“高材生”的“小徐”,選擇“死磕”種田這條路,正是源于這股子倔勁兒。
“俺當時在報紙上看到,發達國家小麥畝產能干到500公斤,俺們國家卻連300公斤都干不到。人家糧多人少,俺們糧少人多,都在一個地球上,憑啥俺們不如人家?”賭著這口氣,徐淙祥一頭扎進田里,一干就是50來年。
在他的感召和熏陶下,兒子徐健和孫子徐旭東先后放棄大城市的工作,跟著他成了地道的莊稼漢。
要種出新名堂,“老把式”斷然行不通?!鞍硞冝r村有句俗語叫‘好兒要好娘,好種多打糧’,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吶!”早在40多年前,老徐就率先搞起了對照試驗,通過雜交逐年選育,培育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太豐8號”“太豐3號”小麥新品種、“太豐6號”高蛋白大豆新品種等一系列高產新品種,并在黃淮地區廣泛推廣種植。
“光施肥、不深翻,小麥扎根遠處鉆”“小麥拔節需肥大,壯苗也要把肥下”……“在太和縣,老徐編的農技順口溜,在農民中間幾乎無人不知。”原太和縣農委副主任徐功學隨口背了幾句,“像這樣的順口溜有120條,涵蓋農業生產各個環節,大伙兒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用就靈?!?/p>
“老徐常跟俺們講‘良種不良法,種了也白搭’。不試不知道,一試就是這個理兒!”種植戶張坤采用老徐推廣的小麥綠色栽培法,種出的小麥不僅籽粒飽滿,產量也得以提升。
眼下,老徐正在研究大豆寬行寬幅播種法,“豆地草多,有時候光長草不長豆子,運用這樣的播種方法,機械除草更方便,也更通風透光?!毖芯客茝V良法,在老徐眼里就是個沒頭的事兒。
“呼——”無人機升空,“這家伙飛一次能給500畝地噴藥嘞!”北斗導航播種機、自動噴灌設備、病蟲害智能預警系統……這兩年,老徐上馬了不少“新把式”,“拿灌溉來講,使自動設備澆一畝地,也就花個塊把錢電費,用‘良機’把各個環節成本降下來,農民種地才有錢賺!”
為了帶動更多農戶有錢賺,2010年徐淙祥牽頭成立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2022年老徐牽頭成立了太和縣種糧大戶協會,現已有1000多戶農戶參與?!熬褪菫榱税l揮‘大戶帶小戶’的作用,將良種、良法、良機推廣到千家萬戶?!崩闲煺f。
如今,這種“大戶帶小戶、技術傳萬家”的協作模式已覆蓋太和縣30萬畝耕地,帶動2.3萬戶農民戶均年增收超2000元。
“老徐會種地,而且愿意分享增產豐收的方法。”在太和縣舊縣鎮張槐村村民張丙銀眼里,徐淙祥就是隨時可以請教的“莊稼醫生”。“為啥信任他?跟著他種地真能掙錢嘛!”張丙銀爽朗地說。
“土地最誠實,你流多少汗,它就還你多少糧。中國人的飯碗就該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所以不管啥時候,都要把地種好。”老徐領著記者走在阡陌之間。一側,將近一人高的玉米密密匝匝,沙沙作響;另一側,大豆苗吸足了水分,隨風擺動著。一切,預示著又一個豐收年。
來源:綜合央視新聞聯播、新華社、人民日報、經濟日報、中國青年報、農民日報、光明日報
本文中圖片、文字、音視頻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違規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會第一時間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