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理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落實《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關于開展道地產品與美食地標保護工作》的文件精神,落實《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關于“培育生態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戰略任務,充分發揮同心縣旱作紅蔥產業生態價值與資源優勢,積極推進生態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近日,寧夏同心縣創建的“中國生態紅蔥名鄉”區域公用品牌項目順利通過全國生態食材評定中心專家組的現場評審。
生態紅蔥名鄉區域公用品牌評審座談會現場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特色鮮明的產品優勢
寧夏紅蔥是西北干旱區的特色農產品,是寧夏特色冷涼蔬菜的代表品種,分布在同心縣、海原縣以及沙坡頭區等地區,同心縣作為核心產區,種植面積占全區總量的80%以上,憑借獨特的風味和耐旱特性成為當地農業經濟的重要支柱。
同心紅蔥種植歷史可追溯已有150余年,同心縣是溫帶干旱大陸性氣候,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降水集中,土壤以疏松深厚的沙土或輕壤土為主,PH值維持在8.2-8.9之間,有機質含量達到1.0%。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出品了耐寒抗旱、耐貧瘠、產量高、耐儲存的風味獨特的旱作紅蔥。
同心紅蔥,鱗莖粗壯敦實,上細下粗似雞腿,外皮呈火紅色或褐紅色,質地半革質,被當地群眾愛稱“雞大腿紅蔥”,含有對人體有益的蛋白質、維生素、硫化酶、干物質等營養成分,辣味醇厚而不苦澀,香氣濃郁持久,尤其適合燉煮肉類(如寧夏清燉羊肉),可去膻提鮮,被譽為“寧夏人的味覺靈魂”。先后榮獲“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寧夏十大好食材”等榮譽。
同心“雞大腿”紅蔥
政府大力推動產業轉型、尋求旱作紅蔥突圍之路
考察交流會上,同心縣副縣長丁瑞明介紹說,近年來同心縣以老莊鄉、王團鎮為核心區,采取“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成立紅蔥種植合作社,形成“跨村聯建共富平臺”,帶領農戶種植紅蔥,壯大紅蔥產業規模,通過紅蔥產業聯盟,統一規劃種植、集中采購農資、聯合加工銷售、實現資源集約利用,破解單一村資源分散、抗風險能力弱的問題。截至目前同心縣種植面積突破5萬畝,總產值超過1億元。已在下馬關鎮和預旺鎮新建了500畝“同心紅蔥”育苗基地,鼓勵規模化種植、開拓新種植區等,同時政府出臺了多項扶持政策。積極尋求合作研發深加工產品,持續豐富紅蔥產品品類,開發了紅蔥牛肉醬、紅蔥粉、紅蔥火鍋底料、紅蔥干品等深加工產品,部分產品已入駐區內外70余家超市連鎖店,已嘗試電商渠道擴大銷售。當然面對當前同心紅蔥產品“優質不優價、品牌不響、產業鏈短”的瓶頸,縣委、縣政府也在積極開拓引質,積極推動創建生態紅蔥名鄉區域公用品牌,建立溯源追溯體系、推進新產品研發、持續培育紅蔥特色品牌產品,提升產品附加值,讓紅蔥產業成為助力鄉村振興、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主導優勢產業。
同心縣老莊鄉旱作紅蔥種植基地
專家組調研考察紅蔥產業發展布局
專家組由中國食品報社總編輯劉彤、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局原副局長文學、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食品稽查專員李玉家、全國生態食材評定中心常務副主任于永濱、秘書長畢海英等專家組成。專家組圍繞同心縣創建“中國生態紅蔥名鄉”區域公用品牌項目,從同心縣的生態環境、紅蔥產業特色、產業規模、產業鏈布局、政策引導、科技賦能、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承載力、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轉化提升等方面進行了實地考察調研。
專家組考察同心紅蔥加工產品
專家組了解到,同心縣不僅在發展紅蔥產業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始終將紅蔥產業作為旱作鄉鎮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不斷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在品種改良上,引進優良紅蔥品種,在田老莊鄉深溝村開展紅蔥試驗田種植,在東部鄉鎮下馬關鎮三山井村和預旺鎮沙土坡村培育紅蔥育苗基地,采取“東育西種”、“西育東種”保質養護土壤。同時大力推廣標準化種植技術,從選種、育苗、施肥到病蟲害防治,制定嚴格的操作規程,確保紅蔥的品質和安全。持續發展紅蔥深加工產業,在現有紅蔥醬等產品的基礎上,研發新品,進一步延伸紅蔥產業鏈,提高紅蔥附加值。專家組走進紅蔥種植的核心區田老莊鄉,深入考察了深溝村紅蔥種植基地、深溝村紅蔥交易中心等紅蔥產業代表區域,不僅感受到了廣袤闊野中紅蔥苗株的頑強生機,也被奮斗在紅蔥耕種一線的干部群眾的執著和堅韌所感染,通過對生態紅蔥區域公用品牌的建設、推動紅蔥產業鏈價值增值,有望從區域特色食材升級為全國性特色農產品,真正實現“從旱漠田壟到萬家餐桌”的跨越。
專家組在老莊鄉深溝村紅蔥種植田間了解蔥苗生長情況
專家從多角度為同心紅蔥生態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建言
劉彤建議:同心縣打造“生態紅蔥名鄉”區域公用品牌,要因地制宜,在保證產品品質、質量監管、品牌建設的基礎上,從產業鏈思維轉型為產業生態思維。要突破傳統的線性生產與價值鏈條的思維局限,構建一個多主體參與、多環節協同、多價值共創的產業生態系統。一是構建多元主體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網絡,鼓勵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科研機構、電商平臺、政府部門等多方參與,形成“產學研銷政”共同體,推動從單一鏈條合作向生態協同演進。二是推動紅蔥產業多功能融合發展,打破“種植—加工—銷售”的線性結構,拓展產業外延。融合休閑農業、紅蔥文化旅游、健康產品開發等方向,形成“農業+文旅+康養”多維度生態系統。深挖紅蔥特色文化,打造區域品牌IP。講好“同心紅蔥”故事,挖掘其歷史淵源、文化象征、地方非遺等元素,構建“品牌+文化+體驗”生態鏈,提升附加值。三是建立可持續的生態價值共創機制。構建利益共享機制,在合作社、訂單農業、品牌授權等模式下,讓農戶、企業、科研機構等各方共擔風險、共享收益,實現價值共同體建設。強化綠色生態標準建設,制定紅蔥種植、加工、包裝等各環節的綠色生態標準,推動綠色認證、可持續發展標簽化建設,吸引高端市場與綠色消費群體。劉彤認為,產業鏈思維強調效率與線性協作,而產業生態思維則更關注“共生、共創、共贏”的系統演化路徑。將同心縣紅蔥產業納入生態系統建設,不僅能夠突破增長瓶頸,還能增強產業韌性、激發地方活力,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
文學建議:同心紅蔥產品獨特、品質資源良好,具備一定規模產業基礎,希望以生態紅蔥名鄉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為契機,規劃制定高起點高質量的同心縣的紅蔥產業發展系統規范,要加大科技支撐力度,加強種子、育苗等紅蔥資源的保護技術、選育優良新品提升紅蔥品質、加強種植規模,采用機械化栽培技術,提高生產效率,通過技術手段挖掘紅蔥產品獨特品種品質,建立標準化生態種植體系,加強紅蔥廢棄物的提純研發,打造同心紅蔥產業的集科研、種植、精深加工、銷售集散的平臺中心,加強品牌宣傳,提升生態產品價值增值。
李玉家提出:生態農產品需要持續不斷地保證產品質量和安全,種植環節要嚴格把關,特別是建立長期監管的有效體系,定期對土壤、水質、環境、施肥、農藥的嚴格監管監測,對種植的紅蔥產品檢驗檢測報告中除了農藥殘、重金屬等關鍵指標外,建議增加一個塑化劑指標的檢測,以保證生態好食材的品質。
同心旱作紅蔥
于永濱建議:以“價值標桿—科技育種—全產業鏈—標準追溯—立體營銷”五點推動寧夏同心縣“中國生態紅蔥名鄉”區域公用品牌建設。
從價值定位、品牌符號、價值背書等方面提升品牌價值:打造旱作生態農業的價值標桿。打造:中國紅蔥科技“芯片”,聯合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所,成立“同心縣紅蔥產業技術研究院”,采用良種、良法、良品、良田等科學技術,選用優質種源,進行生態種植,突破蔥苗培育難關。嘗試全產業鏈,從建設國家級“紅蔥現代農業產業園”,開發紅蔥基礎調味品系列、紅蔥醬和罐頭等即食食品、紅蔥預制菜產品、紅蔥功能性產品、建立生態環保的精深加工生產線、廢棄物有機肥廠等方面,構建:6+1模式研發方向。建立同心紅蔥產品安全碼,制定種植生產加工標準規范,實現掃碼即可溯源,確保生態綠色安全。增強立體營銷,實現線上線下全域觸達。充分展現紅蔥飲食文化新概念、新原料、新技術、新元素,突出生態主題,引導生態紅蔥產業發展,面向全國推廣同心紅蔥品牌。
畢海英提出:依托獨特的生態文化資源,強化同心紅蔥品牌塑造,借鑒章丘大蔥與魯菜蔥燒海參的品牌互利,推廣同心紅蔥與寧夏羊肉的深度鏈接,注重城市紅蔥文化符號的展示,組織多種活動引導紅蔥豐富多彩的食用場景。對紅蔥全品進行細分產品研發,比如結合同心縣紅蔥蔥須較長的特點,可研發針對餐飲市場的紅蔥須結,用于保健調養的紅蔥須茶飲等產品,策劃利于傳播的多角度宣傳語,例如:一顆“扎小辮”的紅蔥等。加強紅蔥文化的提煉、加強同心紅蔥品牌故事傳播。
生態紅蔥名鄉區域公用品牌反饋會
展望未來
同心縣政協主席馬俊文在評審反饋會上表態發言指出:獲得“中國生態紅蔥名鄉”區域公用品牌,既是榮譽,更是責任。將以此為契機,全力做好“中國生態紅蔥名鄉”生態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建設和推廣工作,重點抓好幾個方面:
一是強化品牌建設。明確“中國生態紅蔥名鄉”區域公用品牌的定位和形象,加大品牌宣傳力度,講好“同心紅蔥”生態故事,通過參加各類展會、推介會、媒體宣傳等方式,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讓“生態”成為同心紅蔥最鮮明的標簽和最核心的競爭力。
二是嚴格質量監管。在產業穩定發展方面,鞏固擴大種植規模,確保每年紅蔥種植面積穩定在6萬畝左右。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圍繞良種選育、綠色防控、節水增效等關鍵環節開展聯合攻關。建立健全紅蔥質量標準體系和檢測體系,對紅蔥的種植、加工、銷售等環節進行全程監管,確保每一批次的紅蔥都符合生態、綠色、安全、優質的標準,維護品牌的良好聲譽。
三是拓展市場渠道。進一步加強與大型商超、電商平臺的合作,搭建更加便捷、高效的銷售網絡。大力支持龍頭企業開展精深加工,研發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讓紅蔥的價值在產業鏈延伸中實現倍增,讓同心紅蔥在“寧夏叫的響、全國有影響”。
以更高的標準、更實的舉措、更大的熱情,守護好、發展好“中國生態紅蔥名鄉”這張生態名片。積極推動同心縣紅蔥產業深度融合,將品牌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增值,積極推動惠民共富生態產業高質量發展格局,為同心縣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譜寫更加壯美的綠色篇章!
(畢海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