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王祥龍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沒有平坦大道可走,還有許多的雪山需要跨越,還有許多的草地需要征服?!?/p>
7月23日,在若爾蓋縣“勝利曙光”——中國工農紅軍班佑烈士紀念碑前,活動主持人正為參加“長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傳教育活動阿壩行的“五支隊伍”,講述微黨課《新長征路上永耀“勝利曙光”》。
正如主持人所講,在若爾蓋縣,各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團結,以長征精神為引領,翻“雪山”,過“草地”,用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
當達扎書院敞開大門,迎接學習知識的群眾;當藏醫院又一次義診,為農牧民群眾帶來健康;當唐克鎮白河社區迎來新一輪游客,體驗天邊若爾蓋的美景。一切,都在閃耀著“勝利曙光”。
“五支隊伍”瞻仰“勝利曙光”——中國工農紅軍班佑烈士紀念碑
班佑河畔
700英烈的悲壯絕唱與勝利曙光
7月下旬,若爾蓋熱曲河畔鮮花盛開。90年前,正是在這里,穿越班佑草地的700多名紅軍戰士壯烈犧牲,再也無法渡過。
1935年8月18日,中國工農紅軍右路軍先頭部隊從松潘毛兒蓋出發,開始穿越面積約1.52萬平方公里的若爾蓋大草原。這里海拔在3000米到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氣候惡劣,全是沒有路的沼澤地帶。
那時,紅軍剛翻過雪山到達草地,傷病、饑餓、寒冷、缺氧,每一樣都超越了人體所能承受的生存極限,這考驗著每一位紅軍戰士。
在沒有任何依靠的情況下,紅軍行軍七天七夜,終于走到了第一個有人煙的地方,就是若爾蓋縣巴西鎮班佑村。
在班佑經過簡單休整后,右路軍開始繼續行軍。當年8月28日,彭德懷總司令率先頭部隊走出草地并駐扎在若爾蓋阿西茸的牙弄寨,命令當時的11團政委王平帶上一個營的兵力和剛剛籌集到的糧食返回班佑草地,接應因疾病、饑餓滯留在班佑熱曲河畔的紅軍戰士們。
當王平等人走到班佑熱曲河邊,用望遠鏡觀望時,只見對岸的河灘上背靠背坐著幾百個紅軍戰士,一動也不動。他們迅速過河,逐個察看,挨個搖晃,才發現這七八百名紅軍戰士已經犧牲。
游客在班佑村參觀
班佑村是當年紅軍穿過若爾蓋草原,最先到達的地方。他們靠意志力戰勝了最艱苦的路程,走出了茫茫草原,卻未能走過河。
阿壩州委黨史研究室研究發現,紅軍三大主力數次過草地,總計損失超過萬人,是長征途中非戰斗減員最多的時期。而班佑熱曲河畔犧牲的七八百名紅軍英烈,也是長征過草地眾多回憶錄中,記載犧牲人數最多的一次。
為了記錄這一真實歷史事件,紀念紅軍長征過草地的壯舉,根據開國上將王平同志的回憶錄,創作了“勝利曙光”——中國工農紅軍班佑烈士紀念碑,并于2011年9月28日建成揭幕。
這組醒目的紅色雕塑群,其主題部分刻畫了24位紅軍戰士相互依靠、雙眼緊閉,緊緊依偎在刻有“中國工農紅軍班佑烈士紀念碑”的石柱周圍,不遠處一位手持望遠鏡的指戰員和攙扶傷員的紅軍戰士形象,被取名為“勝利曙光”。
傳承長征精神努力奮斗
這個社區集體經濟固定資產達3500萬元
“勝利曙光”閃耀在若爾蓋發展的各個角落。上世紀50年代,唐克鎮白河社區黨支部書記張慧玲的父輩從成都來到若爾蓋縣,在張慧玲的眼里,成都、若爾蓋都是她的家鄉,藏語、漢語都是她的“母語”。傳承長征精神,建設草原家鄉,若爾蓋姑娘張慧玲義不容辭。
2015年,已擔任村支部書記的張慧玲,帶領黨員群眾,以“黨建+產業”模式,開始社區發展新篇章。
2016年4月,5名女黨員帶頭成立“唐克鎮白河社區手工社”,發動社區婦女將藏羌刺繡技藝轉化為創收項目。初期采取“酒店代銷+集市擺攤”模式,當年實現銷售額8.6萬元。當年8月,社區黨支部整合資源,動員居民以資金、勞動力入股,成立集體經濟合作社,正式構建起“支部牽頭、黨員垂范、群眾參與”的發展機制。
唐克鎮白河社區手工社
機制優化,讓集體經濟迎來蝶變。手工社出品的藏族刺繡、吉祥娃娃等特色產品,頗受客人喜愛。特別是融入了黃河九曲第一灣文化元素的“亞一則則”吉祥娃娃,年銷量突破1.2萬個,帶動社區87名婦女年均增收1.8萬元。2022年,手工社獲評“阿壩州非遺傳承示范基地”,產品入駐四川文旅官方電商平臺,實現線上銷售額占比超40%。
2017年,社區成立的“天際濕地騎行環游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累計投入資金1200萬元,建成騎行驛站3處、藏藥浴中心1座,開發濕地徒步、民俗體驗等旅游產品。
2019年,當地引入太平洋電影院后,形成“白天游濕地、夜間觀電影”的文旅消費閉環。2023年旅游旺季期間,合作社單日最高接待游客1500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860萬元,社區集體經濟資產達3200萬元,較成立初期增長近20倍。張慧玲透露,截至目前,社區集體經濟資產已經達到3500元。
社區集體經濟取得長足發展,居民們也從中享受到了發展紅利。張慧玲介紹,集體經濟收益按“50%再投入、30%居民分紅、20%公益事業”比例分配,2023年實現人均分紅2800元。社區利用集體資金完善基礎設施,建成文化廣場2處、安裝太陽能路燈65盞,惠及289戶居民。
值得一提的是,社區成立“若爾蓋縣草原騎行旅游協會”,吸納周邊6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加入,統一制定旅游服務標準,聯合開發跨區域旅游線路。2023年帶動周邊農牧民銷售特色農產品420萬元,白河社區的“黨建+合作社”模式在全縣推廣,為麥溪鄉、轄曼鎮等鄉鎮提供經驗借鑒,形成“一社帶多村、一村帶多戶”的發展格局。
張慧玲介紹,下一步,社區計劃投資800萬元建設游客集散中心,打造“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示范帶”,為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阿壩典范若爾蓋示范建設貢獻白河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