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7月24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羅實宜)在龍崗區布吉街道龍嶺社區,曾經“門對門不相熟”的鄰里常態,正隨著“睦鄰小院”的誕生而悄然改寫。這個由黨建引領、居民攜手共建的小院,像一座連心橋,讓原本只是地理意義上的“近鄰”,真正變成了情感相通的“親鄰”,為基層治理注入了溫暖活力。
“看著街坊們能在這兒樂呵呵地聊天、看書,我這心里比啥都甜。”睦鄰小院的房東劉先生站在院中,望著滿院的生機滿眼笑意。作為社區里有名的熱心腸,他主動把自家小院修整好,無償提供給居民使用。“社區黨委的同志跟我聊起建個居民活動點的想法,我二話沒說就同意了。都是街坊,能有個地方聚聚,多好啊。”正是這份樸實的善意,拉開了睦鄰小院的建設序幕。
社區黨委充分發揮黨建引領的核心作用,成了小院建設的“主心骨”。“社區積極整合資源,用‘民生微實事·大盆菜’、社區綜合經費等資金,給小院來了個徹底的升級改造。”龍嶺社區黨委書記蘇如珊介紹,隨著書吧、公益圖書角一個個功能區慢慢成型,普通小院變成了集休閑、學習、交流于一體的多功能空間。
建設時,黨員們帶頭上陣,搬磚、刷墻、整理雜物,居民們看在眼里,也紛紛加入。“黨員帶頭干,我們居民也不能缺位。”參與建設的居民張大叔說,“大家一起動手,這院子建得格外有意義。”
如今的睦鄰小院,不只是居民歇腳的地方,更成了大家商量事兒、解難題的“議事廳”。“以前停車難真是愁壞了我,沒想到在‘小院議事會’上一提,沒多久就有了辦法。”居民劉先生提起這事就感慨,“在這兒說話有人聽,問題有人管,心里特踏實。”社區黨委在這里搞起了“小院議事會”“職工議事角”,打破了往日各說各話的隔閡。截至目前,已經解決了停車難、環境整治等30多件居民關心的事兒,“家人治家”的氛圍越來越濃。
小院里的書香,也成了鄰里間的“黏合劑”。社區黨委聯動書香龍嶺共建點設了共讀角,讀書分享會、文化講座一場接一場。“以前下班就窩在家里刷手機,現在常來這兒看書、聊聊天,認識了不少朋友,日子充實多了。”年輕人小王笑著說,志愿者們每月都會來打掃小院、整理圖書,社區家庭教育學院還在這兒開了親子課、傳統剪紙課,大人小孩圍坐在一起,笑聲不斷。
“這是我們自己的院子,就得自己上心。”居民們把小院當成了家。大家自覺遵守管理公約,書吧的書看完了主動放回,院子臟了順手打掃。年輕人帶著食材在公共廚房做頓家常菜,老人們在院里曬曬太陽嘮嘮嗑,一派其樂融融。每逢元宵、端午、冬至等節日,小院更是熱鬧得像過年。“一起包湯圓、煮粽子,比自家過節還熱鬧。”居民賴阿姨臉上笑開了花,“鄰里感情就是這么一點點熬出來的。”
數字技術也讓小院的服務更貼心。依托“i龍崗”平臺,居民在線上就能預約使用小院。截至目前,小院的預約人次已有261次,線上線下無縫銜接,讓小院的用處越來越大。
從“臟亂差城中村”到“民生幸福高地”,從普通小院到鄰里溫情的聚集地,龍嶺社區“睦鄰小院”的故事,正是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生動寫照。未來,布吉街道將繼續深化“龍嶺模式”,讓更多像睦鄰小院這樣的溫暖空間涌現,讓“近鄰”變“親鄰”的故事在社區各處上演,攜手繪就鄰里相親的幸福圖景。
(深圳特區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