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燈光明亮的舞蹈教室里,8歲的童小娜(化名)站在隊伍中間,跟隨著音樂的節拍翩翩起舞,臉上流露出自信的微笑。
看著舞臺上閃閃發光的小娜,西安市碑林區柏樹林街道端履門社區黨委書記姚真玉很是欣慰。“第一次家訪看到她時,小女孩過于內向,不善言辭。她的父母都是殘疾人,屬于低保家庭,她還有一個11歲的哥哥。小娜很喜歡跳舞,但也知道家里情況,從沒向父母提過要求。”
了解情況后,端履門社區將小娜的“微心愿”納入好事清單進行征集,并同步啟動“融救聯助”專項幫扶機制。端履門社區黨委牽頭協調民政、婦聯等部門多方資源,為小娜申領困境兒童專項補貼,聯動區婦聯落實“秦女子”助學補貼,雙渠道化解家庭經濟困境;同時積極對接轄區資源,促成愛心學校定向幫扶,免費提供專業舞蹈課程及全套訓練裝備。
“我們還跟學校和社區兒童主任溝通,關注小娜的心理健康,幫助她積極面對生活。”姚真玉說,今年兒童節時,小娜還參加了學校舉辦的文藝表演,在多方幫助下,小娜變得樂觀開朗。
這是碑林區探索服務類社會救助工作中的一個縮影。碑林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碑林區以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工作為抓手,把開展學習教育同提升為民服務質量結合起來,以作風建設新成效拓展救助的廣度與深度。依托社區黨組織“為民辦事我承諾”活動,建立“實事、好事、難事”三張清單,為困難群眾提供更精準、更有溫度的救助。
推行服務類社會救助,首先要摸清困難群眾的具體需求。據碑林區民政局社會救助科負責人陳曦介紹,碑林區一體推進學查改,組織社區干部加大走訪力度,深入調查研究,充分調動基層力量,在105個社區成立由社區黨委書記、社區工作者、醫護人員、志愿者等組成的“急難服務隊”,采用“大數據比對+鐵腳板摸排”的方式,通過社區“敲門行動”、社會救助熱線等,摸清困難群眾的真實需求。
在基本的物質保障之外,困難群眾的服務類需求日益多元化。為此,碑林區基層干部主動作為,號召愛心企業、“雙報到”黨員等群體參與到社會救助工作中,與“急難服務隊”多方聯動,為困難群眾提供訪視、看護照料、康復訓練、助餐助浴、助行助潔、心理疏導、社會融入等多樣化社會救助服務。
在碑林區黃雁社區的“融救聯助”工作室,社區黨委書記楊瀟向記者展示了一沓服務清單:為留守老人提供“代理兒女”服務,志愿者上門陪伴老人吃飯、遛彎、嘮家常;為獨居老人聯系愛心企業,安裝帶有報警功能的煙感器、氣感器、電感器;對想學技能開門店的殘疾人,聯系培訓學校、幫忙尋找場地,助力自力更生;對常年照顧病患的家屬,由志愿者組成服務隊,代替家屬做一部分工作,讓家屬能夠緩口氣兒……
西安市碑林區黃雁社區的工作人員和志愿者上門為留守老人提供剪發服務。(受訪者供圖)
“我們按資金救助、醫療保障、居住環境、便民生活、心理慰藉等不同類別,建立起困難群眾需求清單,以需定供,把服務送到困難群眾心坎上。”楊瀟說。
碑林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推行服務類社會救助工作中,基層干部主動作為,用真心、做實事,為困難群眾提供更精準、更需要、更有溫度的救助,真正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一件件為民小事中,映射出干部作風的持續轉變和提升。(記者李亞楠、呂軒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