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零時差工作室】
曾經,劉克瑞一家生活在寧夏固原張易鎮毛套村,地處西海固的核心。
那時的西海固,土坯房、土炕是標配,吃水靠人背驢馱,往返幾里地排隊等水是日常。種十幾畝旱地,“靠天吃飯”是唯一指望——雨水好的年景賺七八千,遇上旱年顆粒無收。
幾十年過去,黃河水依舊日夜奔騰。這片曾被聯合國認定為“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土地,如今正以蓬勃的姿態,向這個時代,交出一份中國式現代化的厚重答卷。如果說,熱播劇《山海情》為我們講述了一個中國西部貧困地區人民擺脫命運、追尋幸福的動人故事,那么在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的弘德村,這個故事的真實版本,每天都在上演。
從“窮山窩”搬到弘德村,劉克瑞的人生軌跡,與數百萬西海固人民的命運一道,因一場偉大的生態移民工程而徹底改變。
“走出大山,才能看到天?!边@是西海固人民祖祖輩輩的渴望?!白呗芬@,吃水要打,窮山溝拴死人。”他回憶道,“水比油貴,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是那段歲月的真實寫照。
挪出窮窩,斬斷窮根。
在國家政策的擘畫下,一場規模宏大的生態移民開始了。這并非簡單的“挪窩”,而是一次系統性的社會重構。政府統一規劃建設的移民新村,紅磚白墻,水電暖網一應俱全。學校、醫院、文化廣場等公共設施同步配套,讓移民群眾一步跨越了百年。
“搬出來那天,看著新房的鑰匙,手都是抖的?!眲⒖巳鹫f,“擰開水龍頭,看著清水嘩嘩地流,心里才覺得,根,要在這里扎下了?!?/p>
這場偉大的遷徙,不僅改善了人的生存環境,更讓曾經不堪重負的南部山區得以休養生息。如今,西海固的山川,正在重新披上綠裝,生態的“顏值”與群眾的“笑臉”相映成輝,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弘德村新貌。 侯天澤攝
安居,只是第一步。樂業,才是長久之計。
“發展富民產業”始終是西海固脫貧攻堅戰的主線。弘德村的村民們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條從“輸血”到“造血”的產業致富之路。
這里的土地,曾因干旱而貧瘠,卻也因光照足、溫差大,成為發展特色農業的寶地。在東西部協作機制的推動下,來自東部沿海的資金、技術、市場,與寧夏的資源稟賦緊密結合。
曾經“看天吃飯”的農民,如今成了產業鏈上的“新農人”。劉克瑞將土地流轉出去,每年有穩定的租金收入。他又用貸款入股村里的肉牛養殖合作社,并把個體養殖的牛以股份分紅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從“放牛娃”變成了“牛股東”。合作社采用標準化、智慧化養殖模式,通過手機就能實時監控牛只健康。一頭牛的附加值,比過去散養高出數千元。
劉克瑞一家。 盧家駒攝
如今,弘德村已形成集肉牛養殖、飼草加工、有機肥生產、冷鏈物流于一體的綠色循環產業鏈。村里培育的本土品牌,通過電商平臺和冷鏈專線,直達東南沿海的餐桌。
黃花菜、釀酒葡萄、中草藥……在弘德村周邊,一個個特色產業集群拔地而起,帶動了數萬移民群眾穩定就業。土地流轉金、務工薪金、經營性收入、資產分紅,群眾的收入來源日益多元,“四輪驅動”奔向更加富裕的小康生活。
從塵土飛揚的土路,到通達四方的柏油路;從單一的種植業,到現代化的產業集群——弘德村的五年,濃縮了中國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史詩,更鋪展開了一幅中國式現代化的壯美畫卷。
“我們的好日子還在后頭!”劉克瑞望著遠方,眼中閃著光。黃河水依舊向北流淌,它所澆灌的,不僅是豐收的田野,更是一個國家走向富強、一個民族走向復興的堅定信心與磅礴力量。
(趙文博 盧家駒 侯天澤參與采寫)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零時差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