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歲男孩小宇(化名)曾獨自守在家中,一碗泡面便是他唯一的晚餐。而在那之后的21天里,三餐飄香的熱飯、溫柔細致的陪伴與穩穩當當的守護,成了他生活中最尋常的模樣。
這一切的轉變,始于社區微網格員的一次巡查。走訪中,網格員發現小宇獨自留守,細問才知:孩子的母親在北京昏迷搶救,外婆匆匆赴京照料,父親則早已失聯。情況緊急,社區的“應急齒輪”即刻轉動起來。
自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以來,青江路社區黨員干部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主動沉下身子深入基層,始終與群眾心貼心、手拉手,第一時間回應群眾的急難愁盼,以實際行動排憂解難。6月3日,這場跨越三周的愛心接力,便在這樣的工作氛圍中悄然啟動。
十分鐘響應:迅速完成情況評估,成立“愛心專班”,24小時輪崗陪護、生活物資幫扶、課業輔導等一系列方案同步敲定。
社區工作人員與志愿者一同帶著新鮮食材登門,為小宇精心烹制了一桌熱乎飯菜。
清晨,社區工作人員準時出現在家門口,護送他安全到校。
微信群里,社區工作人員都會把小宇的日常情況告訴他媽媽和外婆。
這場愛心接力,從來不是孤軍奮戰。社區黨委牽頭拉起一張“多方聯動網”:協同大彎街道民生服務辦申請快速救助,讓幫扶政策“跑”在前面;聯系街道勞動保障所加急辦理母親的醫保登記,為救治打通綠色通道;與學校建立“一對一”溝通機制,實時關注小宇的學習狀態;專業社工每周上門,用游戲和聊天化解孩子的心理壓力。社區同步對接“怡路玉蘭”公益慈善基金,很快為小宇申請到專項救助金,不僅解決了生活費用,還妥善處理了母親的醫療保險難題。從衣食住行到教育保障,每一個細節都被細心考量。
從一碗泡面的孤單,到三餐熱飯的溫暖,社區用基層治理的溫度,為這個特殊家庭撐起了一片晴空,也讓這場愛心守護,成為黨員干部踐行初心、服務群眾的生動注腳。在這片土地上,這場溫暖的守護,讓“家”的內涵愈發深刻——它從來不止是一間遮風避雨的屋子,更是千萬雙手共同托舉的溫暖與希望。
編輯:豌豆兒
責編:楊 鎧
審核:徐 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