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北京商報記者跟隨"行走京華大地 感悟思想偉力"主題采訪團深入國家級金融科技示范區、香山革命紀念地、團城湖調節池、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昔日"動批"轉型為科技高地、香山革命紀念館傳揚紅色文藝、團城湖見證南水惠澤京華、知產法院創新提升審判效率的生動景象,從經濟、文化、生態、法治四大維度,書寫著北京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266家金融科技企業入駐
2018年5月,北京金融科技與專業服務創新示范區(以下簡稱"金科新區")正式揭牌亮相,從熙熙攘攘的動物園批發城華麗蛻變為如今科技巨頭群聚的金科新區,這里已成為首都核心區的一張新名片。
金科新區建設始終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模式。政府重在規劃、引導和服務,搭建舞臺;金融機構、企業及專業智庫等市場力量則擔當主角,轉型成果斐然。
目前,金科新區已累計吸引266家金融科技企業和專業服務機構入駐,注冊資本總額超1400億元。這里匯聚了從基礎設施、龍頭企業到專業服務機構和中小科技企業的完整產業鏈,生態日益完善。奇安信集團副總裁楊洪鵬表示,"作為第一批入駐園區的網絡安全企業,奇安信的成功離不開園區具備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政府服務優勢"。
同樣利用區位優勢,金融街是國家金融管理中心所在地,金融監管機構匯聚于此,金科新區服務中國人民銀行在全國率先探索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應用。西城區企業在人民銀行批復的"監管沙箱"項目中占比高達61%,在證監會相關試點中也占到了50%。
近年來,金科新區"一會兩賽三論壇"體系逐漸成熟,品牌活動影響力持續擴大。其中連續舉辦五屆的"金融科技大會"已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行業盛會。同步舉辦的金融科技應用場景大賽,有效連接了科技企業與金融機構,加速了前沿技術的落地應用。
中關村西城園管委會(區科委)相關負責同志表示,"當前,金科新區已邁入提質升級新階段。發展重心正從初期的產業集聚,轉向優化產業生態、提升服務能力,追求高質量發展的‘質變’"。
接待觀眾190余萬人次
走進香山革命紀念館,感受這里的歷史脈絡與紅色印記。映入眼簾的便是"人民的文藝 前進的號角——香山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藝工作專題展覽"。
展覽以"人民的文藝前進的號角"為主題,全景式展現中國共產黨領導文藝事業的壯闊歷程。從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傳入中國的啟蒙,到黨的文藝事業初步發展;從抗戰烽火中以文藝服務民族解放,到解放戰爭時期用文藝鼓舞人民戰爭;從奠定新中國文藝體制的第一屆文代會,到破舊立新建設新文藝;從文藝深度融入國家建設,到新時代吹響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號角。展覽緊緊圍繞第一屆全國文代會的召開與新中國文藝體系構建這一核心,精心呈現200余張歷史照片及360余件(套)珍貴文物文獻,由序篇及四大篇章構成。
展覽還著力營造重點事件、重點內容的歷史感染力和視覺沖擊力,采用數字化手段還原延安文藝座談會場景,設置情景舞臺讓觀眾參與文藝展演。香山革命紀念館副館長都斌介紹,"香山革命紀念館自2019年開館以來,累計接待觀眾190余萬人次。此次展覽自2024年9月開幕以來,接待觀眾超40萬人,同時,還打造了‘走好新時代趕考之路’巡展品牌,在全國進行巡展"。
此外,依托紅色教育資源,紀念館開展創新教育實踐,"大思政課"教育體系輻射北京、河北、天津的高校和紀念館,推動館校合作,巡展進基層,服務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
館內還利用周末、節日、紀念日等時間,開展"童學趕考"香山革命紀念館研學活動。香山革命紀念館宣傳教育部主任孟超表示:"自項目啟動以來,共計服務近500個青少年家庭、1000余名學生及家長。"
向北京調水111億立方米
"一部中國史,半部治水史",南水北調工程作為解決北方水資源短缺問題的必然選擇,更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截至2024年底,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超760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85億人。其中,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取水,利用地勢高差實現重力自流輸水,全長1432公里,終點為北京團城湖。自2014年南水進京后,已向北京調水達111億立方米。
團城湖調節池作為南水北調的重要節點,守護著進京南水的"最后一公里"。北京市南水北調團城湖管理處副主任張國宇介紹,"目前北京城市供水80%依賴南水,天津更是達到100%,鄭州、石家莊等城市也高度依賴南水"。
完善的配套設施也必不可少,北京已建設全長107公里的地下輸水環路,連接西四環、北五環、東五環、南五環,實現外調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聯調";并建設九級泵站將南水反向調入密云水庫,形成戰略儲備,通過潮白河等河道進行地下水回補,提升了供水能力與靈活性。
飲水保障之外,南水北調工程還在不斷輻射周邊,助力生態修復,曾瀕臨干涸的密云水庫蓄水量在2024年達到創紀錄的35.8億立方米、北京市平原區地下水水位連續九年回升、枯水多年的玉泉山地下水距離泉水復涌僅剩2米的距離……
同時為保護團城湖調節池的水質與生態平衡,北京市南水北調團城湖管理處工程管理科副科長胡小燕表示,"區域內通過開展水質檢測、生態調查、生物防治等多重措施,有效保障水生態系統的自潔自凈和生態平衡,在去年的一次日常養護中,還發現了紅鰭鳈、蒼鷺等珍稀保護動物,這也側面體現出了我們生態保護的成效"。
審限內結案率達93%
作為中國首批知識產權專門法院,自2014年11月成立起,北京知識產權法院便肩負著集中審理全國商標、專利等授權確權行政案件的職責,是全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橋頭堡"。
在全國4家專門的知識產權法院中,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擁有最廣的案件類型,且今年一審案件占比達90%以上,也審理了一批涉及關鍵核心技術、具有廣泛影響的案件,曾促成華為三星全球和解、認定"龍芯"指令集系自主知識產權指令集架構。
面對持續增長的案件量,北京知識產權法院通過深化電子化與集約化改革,顯著提升了審判效率與司法服務水平。在立案環節,法院大力推廣最高人民法院統一的示范文本,當事人可通過導訴臺二維碼下載并獲專人指導填寫;現場立案窗口采用封閉設計保障信息安全,并實現信息錄入、票據開具及立案材料隨案電子化生成。
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多措并舉方便當事人訴訟,目前網上立案率高達94%,在線庭審率超過85%,其中商標駁回復審類案件在線庭審率更是達到97%,極大降低了當事人的訴訟成本。"北京云法庭"系統保障了在線庭審的安全與規范,電子卷宗隨案生成、庭審"左看右審"的模式也大幅減少了對紙質卷宗的依賴。
同時,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推行集約送達、集約排期、集約上訴等改革措施,大幅剝離法官團隊審判輔助事務性工作,助力審判質效提升,實現"簡案審出速度、繁案審出精品"。集約送達中心送達量同比提升13.3%,送達時長顯著縮短。集約排期中心整體調度同類案件開庭時間,統一了審理節奏。集約上訴中心則統一處理上訴流程的各項事務性工作,移送周期提速。
提質增效成效顯著。北京知識產權法院立案庭副庭長王敏表示:"訴訟全流程的電子化為法院進一步提質增效提供了重要支撐,法官團隊減少了同質化的事務性輔助工作,更能集中精力于案件實質審理,法官人均結案數從2022年的342件躍升至2024年的480件,今年上半年審限內結案率達到93%,同比大幅提升。"
此外,王敏還介紹道:"建院以來收案年均增長11.4%,近兩年,由于我院注重‘抓前端、治未病’,開展多元調解,減少了糾紛形成訴訟的數量,收案量開始出現小幅回落。"
北京商報記者 郭秀娟 實習記者 王悅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