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想不到,一個曾經受益于中國北斗系統的國家,現在卻對中國橫加指責、處處為難。更諷刺的是,它不是那位老對手,而是曾與中國有長期貿易合作、科技協作的澳大利亞。
說實話,這事比當年越南“翻臉”還讓人寒心。至少越南還有點“地緣安全焦慮”做借口,而澳大利亞,吃著中國的技術“紅利”,卻拼命往美國那邊靠,活脫脫一副“白眼狼”的姿態。
事情還得從十多年前說起。2012年,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初具規模,彼時國內市場的導航設備還幾乎被美國GPS壟斷。但中國沒有止步,很快便讓北斗發展成了全球導航系統俱樂部的第三個成員,跟GPS和俄國的GLONASS平起平坐。
2020年,北斗系統全球服務正式開通。對很多國家來說,這是個天大的好消息。GPS是免費的,但它掌握在美國手中,關鍵時候會“卡脖子”。誰都知道,美國曾在科索沃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人為削弱”GPS信號,壓根不打算把它當作純粹的民用產品推廣。
這時候,北斗給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開放、共享、免費的全球服務,尤其是亞太地區享有更高精度。這正中許多國家下懷,包括澳大利亞。
在北斗推廣初期,澳大利亞不僅積極引入北斗的農業技術方案,還在交通、災害監測、氣象分析等多個領域與中國展開合作。北斗終端設備在澳大利亞部分漁船、農用機械上都有所配備。
沈軍,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的專家曾說過一個形象的例子:“海上遇險的漁民,一拜媽祖,二拜北斗。”澳大利亞海域廣大,漁業活動頻繁,北斗的“短信+定位”功能就曾多次幫他們完成海上救援。
可以說,中國對澳大利亞開放北斗,沒收一分錢技術費用,沒要一點交換條件,純粹是“共享科技紅利”的姿態。可如今,他們卻做出了讓人瞠目結舌的舉動。
在享受北斗服務的同時,澳大利亞卻悄悄干起了“搬石頭砸自己腳”的事。
從2018年起,澳大利亞對中國科技公司表現出極度敵意,成為全球第一個全面封殺華為的國家之一,比美國還要早半步。他們的情報部門ASIO,不僅多次炒作“中國間諜”,還將一些根本站不住腳的案件強行包裝成“滲透事件”。
比如王立強案,一位自稱是“中國間諜”的詐騙犯,在澳洲被媒體當成“英雄”,炒成熱搜。這種荒誕不經的操作,后來連澳本國媒體都看不下去揭了老底。但這事已經嚴重攪亂了中澳關系的信任基礎。
中方對此也很明確。外交部曾公開表示:“無論花樣怎么翻新,謊言終究是謊言。”
你說,這算哪門子合作伙伴?吃著你的科技飯,干著干涉你事務的事。
政治多面手,澳大利亞玩火自焚
澳大利亞在這場博弈中,表現得特別“別扭”。他們既不愿意徹底站到美國一邊——怕失去中國這個最大貿易伙伴;又不敢得罪美國,畢竟美軍在他們國家長期部署,包括戰略轟炸機基地和監聽設施。
但現實中,他們又總是迫不及待地在涉及中國的國際問題上“表態站隊”。
從華為事件到對中國疫情防控“問責”,再到在聯合國場合針對中國香港、新疆問題指指點點,澳大利亞政客頻頻“嘴炮”上身,似乎越喊得兇,越能彰顯“價值觀一致”。
可是他們想兩頭占便宜的算盤,很快就遭到了現實打臉。
2020年,中國一度暫停或限制澳大利亞的煤炭、大麥、葡萄酒等多項商品進口,直接讓澳洲出口商損失慘重。澳貿易部門當時估算,僅紅酒產業損失就超過10億澳元。
與此同時,美國并未因為澳大利亞“替自己擋槍”而給予實質性的市場補償。相反,美國反倒趁火打劫,在多個農產品市場上取代澳洲出口份額。這讓澳洲很多從業者都怨聲載道。
這不禁讓人問:你站隊站到這種地步,值得嗎?
軍事主權的“讓渡”,背后是戰略焦慮
不僅僅是貿易受損,更大的風險,是澳大利亞自身軍事主權的邊緣化。
在AUKUS協議簽署之后,澳大利亞從美英引進核潛艇技術,理論上“升級”了防務能力。但實質上,這代表著他們對美國的依附更深。多名澳洲國會議員在質詢會上警告政府“正在悄悄將軍事主權交到美國手中”。
更極端的說法是:如果哪天臺海或者南海真的擦槍走火,澳大利亞不可能置身事外,會第一時間被美國拉下水,作為西太平洋的“跳板”。
再結合近期的局勢,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布局正不斷加強,澳大利亞“被動承擔前沿壓力”的地位愈發明顯。這種地緣焦慮,讓澳大利亞政策層出現某種“神經質”反應——一方面擔心中國崛起改變地區格局,一方面又怕徹底失去中國市場。
而真正的問題是,他們沒有處理好“如何與一個強大的鄰居和平共處”這個關鍵命題。
北斗是技術,更是信任
從北斗的推廣可以看出,中國在推動國際科技合作上,是有胸懷也有戰略耐心的。
澳大利亞并不是北斗唯一的“受益者”。泰國、印尼、老撾、阿聯酋,甚至烏干達、阿爾及利亞等非洲國家都通過中國的無償援助或技術轉讓,構建了本國的精準農業、智慧交通體系。
這些國家大多沒有衛星技術,但中國并沒有搞所謂的“技術霸權”。北斗的成功,核心是信任,是對技術共享精神的踐行。
而澳大利亞如今的所作所為,不僅是在消費中國的善意,更是在損害自身未來的科技合作機會。
最近,中國在中東非和中南亞多個國家陸續啟動了“北斗+5G+人工智能”聯合應用試點項目,而澳大利亞卻幾乎被排除在外。這背后不只是外交摩擦的問題,更是技術信任度的評估結果。
寫在最后:戰略選邊,不能忘本
有句話說得好:“朋友可以不多,但必須靠譜。”
澳大利亞在過去的確曾從中國的科技和市場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如今卻為了短期戰略投機,把這份“朋友”的信任感踐踏得一地雞毛。
比起當年的越南,澳大利亞的“忘恩”更顯得沒有底線。越南畢竟地理緊張,歷史遺恨多,而澳大利亞則是實實在在拿過好處、共享過成果,如今卻反咬一口,翻臉不認人。
國際關系沒有絕對的忠誠,但最起碼的尊重不能丟。科技合作是最難得的紐帶,一旦破裂,就很難再恢復。
澳大利亞選擇了站在對抗中國的第一線,最終可能會發現:靠近美國的庇護,不一定帶來安全;傷害中國的信任,卻一定帶來代價。
參考資料:
中國政府網,《北斗系統現已覆蓋全球,應用已經開始在全球推廣》
中國新聞網,《14萬海外用戶“呼叫北斗”:美國、加拿大留學生居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