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以強硬著稱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走出與鄧小平的會談現場,臉色慘白,踉蹌了一下,整個人差點摔倒。
當時到底發生了什么,讓這位女強人如此失態?多年后,原外交部副部長周南說出了一句話:“香港回歸前,英國每年從這片土地上掠走的財富高達上千億人民幣!”
或許那次失態,正是因為一個她絕不愿意接受的事實——香港,這臺為英國瘋狂印鈔的“提款機”,要停止運轉了。
1840年,為維護骯臟的鴉片貿易,英國悍然發動鴉片戰爭。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搶劫,英國人為了鴉片生意的巨額利潤,用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香港島就這樣成了英國的戰利品。
強盜的胃口怎會止步于此?眼見清政府的羸弱、不堪一擊,英國人心里樂開了花,強行劃來了更多土地,要么強占,要么“租賃”很長時間,一舉一動都透著算計。
待拼湊出了理想的版圖后,英國立刻開始了精心的布局,在政治上,移植本土管理模式,英國女王任命總督,指派議員,用“胡蘿卜加大棒”的手段維持絕對統治。在經濟上,利用當地絕佳的地理位置,推行寬松的金融政策,瘋狂吸引資本涌入。
二戰后,大量的企業家、資本和勞動力從內地涌入香港,香港逐漸發展成為亞太金融中心。可誰在享受這份繁榮?答案觸目驚心:金融、地產、貿易等核心領域的巨額利潤,幾乎全部通過各種渠道流向了英國本土。
香港人辛辛苦苦創造的財富,英國人坐享其成地拿走了大頭,這和搶劫有什么區別?
還有更加氣人的,英國人對香港本地人采取了系統性歧視和排擠,1843年英國組建立法局后,整整37年時間里,沒有一個華人議員。直到1880年,才有第一個華人被象征性地任命為議員,但也就是個政治“花瓶”,擺在那兒好看而已。
英國本土早在19世紀80年代就實行小學義務教育,1918年就把強制教育延長到14歲,1944年更是實現了免費中小學教育。香港呢?直到1971年才有免費小學,1978年才搞9年義務教育。
在語言教育上,英國人更是別有用心,1878年,港督軒尼詩規定,英文是必修課,中文是選修課;英語教學5小時,中文教學從4小時砍到2.5小時。中文在自己的土地上竟成了“二等語文”,險惡用心昭然若揭:通過強化外語教育,讓本土學生成為“親英的傳教士”。
至于就業待遇,更是天差地別。香港一家報紙的創刊社長回憶:同樣做小信差,中國人只有30-40塊工資,洋人卻有1000塊。
有位英國學者在書中直言不諱,說香港很殘酷,底層人民幾乎得不到任何幫助。
當中方決心解決香港問題時,英國人的貪婪嘴臉暴露了,1982年中英談判正式開啟,前八輪會談中,英國代表團仍在做著白日夢,試圖保留對香港的實質控制權。
撒切爾夫人更是厚顏無恥地宣稱:“英國從未從香港拿走過一個便士!”這話說得真是臉不紅心不跳!
作為后期談判團長,周南對英方的傲慢記憶猶新,直到1995年,英國首相梅杰才迫不得已“坦誠”了一把:“在香港的直接投資高達900至1000億英鎊”。我國團隊據此測算,僅投資收益一項,英國每年就能從香港拿走上千億人民幣。
各種操作無一不是在算計,要么在回歸前榨干最后一分利益,要么給中國埋下定時炸彈。面對英國人的各種小算盤,鄧小平的態度斬釘截鐵:“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到1997年中國將收回整個香港!”就是這句話,打破了英國人的幻想。
當時英國清楚得很,如果談判破裂,中英關系會蒙上陰影,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強勁勢頭,也讓這幫老外看到了好處:保留在華經濟利益,遠比死磕對抗劃算得多。
我國在談判中多次承諾,回歸后將保護英國在港合法利益,這既展現了中方的誠意和大度,也讓英方明白,合作才是唯一的明智選擇。
畢竟,香港的繁榮從來就不是英國的“恩賜”,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更是背靠祖國大陸的必然結果。1997年7月1日零點,五星紅旗在香港會展中心冉冉升起,宣告百年殖民史的徹底終結。
資料來源:《外交部原副部長揭秘香港回歸前英國每年靠殖民掠奪超千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