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莉華,女,1981年生,中共黨員,現任鄭州市公安局金水分局人民路派出所副所長兼順一社區的社區民警。品學兼優的馬莉華1998年入伍,曾在軍隊醫院工作,2006年轉業至鄭州市公安局金水分局,2008年擔任人民路派出所順一社區社區民警,一干就是19年。
“在社區干了十幾年,對轄區每個樓院很有感情,真的是把大家當成自己家里人了,所以我每天最大的愿望就是為大家守好這道門,讓轄區每個人都平平安安。”馬莉華說。19年來,馬莉華扎根基層一線,把群眾當親人,被群眾親切地稱呼“活地圖”“婆婆嘴”,被留守兒童親切稱呼“警察媽媽”;她在社區成立的巾幗志愿者服務團隊事跡被《中國婦女報》報道,榮獲全國巾幗志愿崗稱號;她在社區反詐工作中成績突出,被評為“反詐防范之星”。“雖然她退伍多年,但在她身上依然能看到軍人的素養和影子,無論是執勤巡邏還是服務群眾,她都腰桿筆直,雷厲風行,作風頑強,有一股巾幗不讓須眉的豪情。”人民路派出所的同事們這樣評價馬莉華。
——開辦“社區警校大課堂” 為群眾安防“充電”
馬莉華負責的順一社區位于鄭州市紫荊山路與金水路交匯處周邊,轄區商業網點眾多,公共場所分布密集,人員流動量大,治安狀況較為復雜。剛來到社區那會,馬莉華通過走訪發現轄區居住的老年人較多,且安防意識薄弱,容易失盜被騙。
“當時我就琢磨怎樣能把大家召集在一起,以身邊的案例入手共同學習,提升大家的安全防范意識。”馬莉華說干就干,在社區相關部門支持下很快就開辦了社區警校大課堂,并在社區黃河老年大學掛牌開課,服務幫助轄區群眾。工作中,馬莉華不斷豐富社區警校載體,有針對性地組織存在矛盾糾紛的居民、被盜被騙的居民、商戶、老年人、外來務工人員等為社區警校成員,邀請各警種民警、律師、民調員等專業人士擔任警校大課堂的老師,為群眾提供安全防范知識宣講、矛盾糾紛調解、應急救援技能培訓等服務,逐漸受到社區群眾認可。截至目前,馬莉華的社區警校大課堂已有50余名社會各界專業人員擔任志愿者老師,累計開課600余場次,幫助群眾解疑答惑辦實事千余件。
“我們的大課堂也是在摸索中前進,群眾需要什么我就講什么。”馬莉華說,今年以來她邀請了心理咨詢師加入到社區警校團隊,因為他們在工作中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原來,轄區一小區樓上樓下因漏水引發的鄰里糾紛鬧了三年,馬莉華多次走訪調解并邀請律師參與調解,但住戶一直沒有說出矛盾所在。后來在一名心理咨詢師的參與下,最終找到問題癥結,是因為樓下住戶覺得樓上的沒有人情味,因此拒絕經濟賠償。最后,在心理咨詢師的耐心調解下,樓上樓下住戶握手言和,達成和解。
馬莉華經常對年輕的同事說,作為一名社區民警不僅要守護平安,還要促進和諧,讓轄區群眾和睦相處、親如家人。
——做到基礎管理“一口清” 為轄區平安“筑基”
19年的社區工作經歷,讓馬莉華深知基層工作的瑣碎和艱辛。“我們面對的是各家各戶、萬家燈火,要想確保平安有序,就必須熟悉掌握轄區的一草一木,及時動態了解各類信息,否則肯定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
工作中,馬莉華結合“百萬警進千萬家”,做到對社區人口管理各類數據的“一口清”,保持數據的鮮活性。同時圍繞治安、消防、反詐等,對社區200余家沿街門店和近千名從業人員開展安全宣傳,督促門店落實安全責任,提升安全防范意識。
“雖然都是基礎性工作,但我們也會因地制宜結合轄區實際情況,以群眾喜聞樂見接地氣的方法推進安全防范宣傳,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效。”馬莉華介紹,在反詐、消防宣傳中,她積極邀請轄區歡樂相聲人相聲館的演員們參與到社區宣傳工作中,進學校、進企業、進小區以幽默詼諧的語言向群眾開展反詐、消防宣傳,引導群眾提高保護意識,防范抵制電信詐騙,同時將宣傳資料上傳網絡平臺,擴大宣傳面,讓更多人看到、學到。
面對瑣碎繁雜的社區基礎工作,馬莉華坦言僅靠社區警務室的力量是不夠的,她們充分發揚新時代楓橋經驗,動員發動社區群防群治力量參與到社區警務工作中。實踐中,馬莉華積極推動并組建的社區巾幗志愿者服務隊在近兩年的社區反詐宣傳勸阻、見義勇為等工作中,發揮了模范帶領作用,越來越多的群眾認可并加入這個團隊。團隊也從最初的19人發展到如今的300余人,《中國婦女報》專題報道了這個巾幗志愿者團隊,團隊也獲得了“全國巾幗志愿者崗位”稱號。
—— 一心為民熱心幫扶 為和諧鄰里“打樣”
在順一社區,馬莉華的名字老幼皆知,無論誰家有事第一個想起的肯定是她。她的故事也在轄區廣為流傳,大到參與打擊街面盜竊、打擊電信詐騙,抓獲電詐嫌疑人為群眾追回50萬元的被騙錢財,抓獲多名盜竊嫌疑人為群眾追回被盜電動車等物品;小到每天圍著轄區大爺大媽各類雞毛蒜皮的小事,誰家的燃氣點不著了找她、收到了不明郵件找她、網上買的東西不合適想退貨找她、老兩口拌嘴吵架還要找她。
在社區群眾心中,馬莉華已經成為他們的家人。
“這么多年了,大家彼此熟悉信任,我把大家伙當成家人,他們也把我當家人了。”馬莉華說,她挺喜歡這樣的工作狀態,有時候感覺不像是工作,而像是生活在一大家子的“家長里短”中,群眾影響著她,她的一舉一動也影響著大家。
在社區,馬莉華還有一個“警察媽媽”身份,原因是8年來她一直幫助一名留守兒童。2015年在社區走訪中,馬莉華了解到3歲的留守兒童小山(化名)在3個月大的時候父母離家出走杳無信息,爺爺奶奶帶著孩子,生活壓力很大。了解情況后,馬莉華主動伸出援手,一直關注他的生活:孩子讀幼兒園、讀小學,馬莉華積極爭取辦事處支持,多方協調讓孩子上學,工作之余馬莉華也經常輔導孩子的學習;逢年過節也都會去看望孩子和老人,傳遞社區的溫暖。如今,小山已經是一名小學生,他經常給同學講自己的“警察媽媽”,而這正是馬莉華10年來付出和大愛的見證。當第一次聽見小山叫她“警察媽媽”時候,作為兩個孩子母親的馬莉華,竟感動地流下熱淚,在她心里也早已把這個孩子當作自己孩子一樣對待。
在轄區的街巷和樓院里,每天都能看到馬莉華瘦弱的身影,也能聽到有關她的故事,她早已習慣并融入到轄區的一草一木,而各家各戶也習慣了她的存在和守護。在馬莉華心里,最好的守護不是時刻盯著護著,而是一起經歷歲月靜好、一起見證草木安詳、一起感受人間煙火。
記者佑龍 雷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