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萊恩這次訪華,雖說就待了一天,可動靜真不小。在北京這短短 24 小時里,咱們這邊重要的領導她基本都見了個遍,接待規格也挺高 —— 會談的時候氣氛挺輕松,合影時三個人挽著手笑,跟去年那次會面時的嚴肅勁兒比,簡直是兩個樣。
咱們這么熱情,可不只是為了面子好看,其實是在遞信號:中國愿意跟歐盟接著合作,但這合作得是平等互利的,誰也別想站在高處指手畫腳。就像中方在會談里說的:中歐得互相尊重,敞開大門做生意,多跟別人商量著來,一起把二戰后定下的那些規矩守住。說白了,就是勸歐盟選條對的路走。
馮德萊恩看來是聽明白了,臨走前撂下一句:“歐盟跟中國搞好貿易關系,跟美國關系好不好沒關系。” 這話其實是給美國劃了條線:中歐之間的事兒,不用看美國臉色。
換在幾年前,這話根本沒法想象。以前歐盟基本上就是美國的跟屁蟲,美國干啥它干啥,可現在不一樣了,馮德萊恩這話明顯是歐盟有自己的小算盤了。當然,這不是說她要跟美國翻臉,但至少說明,歐盟現在想在中間找平衡,不想再被美國當木偶耍了。
為啥會這樣?看看最近幾個月就知道了,歐盟跟美國談貿易協議,談得那叫一個頭大。特朗普政府搞的那個 “對等關稅”,可把歐盟坑慘了:一開始要求零關稅,后來降到 10%,最后特朗普一封信直接要 30%,歐盟氣得差點跳起來。但為了保住市場,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15%,還得答應 “多投資、開放市場” 的條件。
這還不算完,人家美國副總統萬斯之前在慕安會上,直接就懟歐洲,說歐洲最大的威脅是自己內部的問題,還罵他們不讓人好好說話,移民問題也搞得一團糟。反觀咱們中國,就客氣多了,不光不指責人,還一個勁兒釋放好意。比如電動車補貼那事兒,歐盟去年給中國企業加征反補貼稅,咱們沒立馬懟回去,反而提出 “最低進口價格” 的辦法,既軟著來,又留著反制的后手。稀土問題上,咱們也主動說 “這從來都不該是個事兒”,還專門搞了快速反應機制,這叫既守住底線,又給足面子。
馮德萊恩也不是不懂事兒,這次來,不光說合作比分歧多,還放了好幾次軟話。比如她說中歐到了 “轉折點”,還說 “不平衡在減少”,說這些,都是給歐盟自己找臺階下,也為以后可能的轉變鋪鋪路。
其實整個歐盟現在都在調整方向。這幾年,俄烏沖突加上全球能源價格忽高忽低,歐盟跟著美國制裁俄羅斯,結果自己反倒成了最大的倒霉蛋 —— 能源危機把歐洲攪得天翻地覆,物價一個勁兒漲,企業倒了一大批,老百姓怨聲載道。這時候回頭一看咱們中國,市場穩當,產業鏈也全,愿意談,也愿意讓利。哪個對歐洲更有利,明眼人都看得出來。
再說了,今年是中歐建交 50 年,咱們中方也把話說明白了:“中歐都是大塊頭”,得一起在世界上發揮更大作用。還特意強調,中歐之間沒什么地盤上的沖突,也不是啥戰略對手。這話,是說給歐盟聽的,其實也是說給美國聽的。
那接下來中歐會咋走?其實不難猜。首先,歐盟不會立馬就跟咱們特別親,但肯定會跟美國保持點距離,這不是變心,是為了自保。特朗普又要搞貿易戰,這時候歐盟要是還一門心思跟著美國,那就是等著被薅羊毛。所以中歐之間,就算現在共識不算多,至少愿意坐下來聊的勁兒是越來越足了。
再者,咱們中國也沒指望歐盟一下子就跟咱們站一隊。事實是中歐確實有分歧,尤其是在烏克蘭問題和所謂的 “價值觀” 上。但這不影響兩邊在做生意、氣候問題、綠色發展這些事兒上合作。簡單說就是:你不一定非得站我這邊,但別老聽美國的。咱們這次高規格接待,釋放好意,根本目的就在這兒 —— 不搞一錘子買賣,要打持久戰。合作的事兒可以慢慢談,只要保持聯系,總有一天能從量變到質變。
再回頭看馮德萊恩那句給美國的話,她不是說要選邊站,而是在放信號:歐盟得有自己的判斷,自己說了算。美國聽不聽得懂是一回事,愿不愿意接受又是另一回事。但至少從這次會面來看,咱們中國已經拿出最大的誠意了。
至于歐盟能不能接住這份誠意,就看他們有沒有長遠眼光了。要是還一門心思跟著美國搞對抗,最后倒霉的還是他們自己;要是能實際點,有事好好聊,中歐肯定能找到合作的點。說到底,這世界已經夠亂了,合作總比吵架劃算,對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