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民間藝術之鄉”之稱的珠街彝族鄉,坐落于云南昌寧縣東北部,地處大理、臨滄、保山三州(市)和永平、漾濞、巍山、鳳慶、昌寧5縣結合部。這里歷史悠久,有著壯麗的高海拔地區獨特的自然風光,蘊藏著豐富的彝族“臘羅巴”支系文化遺產,成為一處具有神秘色彩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地方,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的探訪者和游客,來解碼這處古老而又神秘的民族民間浪漫。
智惠云嶺 助力彝鄉文化振興
2025年彝族火把節前夕,云南省紀實文學學會會長楊佳富邀請省蒙學會會長、云南日報文化部原主編鄭千山和省當代文學研究會監事長、農業專家張育賓等專家學者,帶領學會成員,從省城昆明驅車前往珠街彝族鄉采風。
這次采風活動中,學會以“鄉村非遺保護與基層文化人才培養”為主題,聯合當地文學愛好者,在珠街彝族鄉開展2025年大學習、大實踐活動。活動正值彝族火把節,11名專家學者深入走訪珠街彝族鄉領導干部、8名傳承人和部分村民代表,圍繞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開展歷時三天的實地考察。感受到臘羅巴在漫長的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相處中創造和沉淀了一系列風物和習俗,如引人入勝的禮俗,集歌舞一體的打歌,古老的農耕,五彩的服飾和獨具表達藝術的嗩吶樂......這些豐富的活動為文學創作者提供了豐富的創作源泉,更為寫作和宣傳思路打開了更多的想象空間,正如楊佳富會長所說:“珠街鄉的彝族文化,猶如一座豐富多彩的文化寶庫,習俗、飲食、服飾、音樂等都散發著獨特的魅力。我們學會將進一步發揮創作基地的引導和智惠云嶺的助推作用,為彝鄉文化振興貢獻更大力量。”
黨政引導 推動彝鄉非遺傳承
“我們珠街鄉不僅土地富饒,物阜民豐,而且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是云南保山一帶彝族聚居最為集中,彝族臘羅巴文化保存最為完整的民族鄉。多年來,在鄉黨委政府的重視和引導下,多姿多彩的非遺傳承工作更是走在昌寧縣的前列,呈現出令人陶醉的非遺風情......”到鄉政府采訪時,當筆者提起珠街鄉黨委政府這些年在非遺傳承保護的做法和成效時,鄉黨委書記徐文斌顯得格外興奮。
這些年,珠街鄉黨委政府把傳統文化傳承、展示與保護作為珠街的“第一名片”,每年列入年度工作計劃,對少數民族文化發展、非遺傳承進行謀篇布局,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長遠規劃、分步實施、職責明確、形成合力”的原則和“重傳承、抓融合、樹品牌”的思路,將民族文化傳承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豐富彝鄉文化底蘊,建立以政府為主導、文化部門牽頭、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非遺傳承機制,打好彝鄉“民族文化牌”,調動各方力量參與到非遺挖掘、傳承、展示和保護體系中來,增強了非遺傳承工作的積極性。
鄉黨委政府在組織開展傳承人挖掘和培訓的同時,將學校作為賡續民族文化傳承的薪火平臺和陣地,建立“文化傳承師資庫”,明確鄉村兩級牽頭、學校配合的聯動機制;利用中央及省級彩票公益金等項目,構建更加完善的非遺傳承體系。
近年來,非遺進校園結出豐碩的成果,鄉中心學校2018年榮獲全國“校園文化創新獎”及“云南民族優秀文化教育示范學校”稱號,2019年被評為保山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先進學校。目前,此模式已經推廣至昌寧全縣13所鄉村少年宮,實現鄉鎮覆蓋率100%。
同時,鄉黨委政府完成《珠街鄉彝族嗩吶樂傳承人才培養項目》建設,先后購買嗩吶16支、大筒2支、長號2支、傈僳族男裝女裝各一套及傈僳族樂器,完成嗩吶普制作50本。鄉里建成“鄉愁火塘”1座,管理2個文化廣場、10個村農家書屋和各村文化活動場所。全鄉共組建32支打歌隊,《五人聯手演奏》《跳酒場》《彝山歡歌》《嗩吶吹綠黑惠江》等多個彝族原生態精品傳承節目逐漸被外界喜愛和好評。
截至2025年,全鄉共有彝族嗩吶、彝族歌舞、彝族打歌、傈僳族蘆笙音樂、臘羅巴民歌等各類文化傳承人33人。在這些傳承人的帶領下,鄉黨委政府組織參加云南省民間歌舞大賽,“彝族嗩吶”、“打歌來”2個節目分獲金獎、銅獎;民間手工藝品繡花鞋亮相2015年文化產業博覽會;“珠街彝族嗩吶樂”入選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目錄。
火把高舉 展示彝鄉文旅融合
7月19日,又是一年火把節。夜幕剛為珠街拉上深藍的幕布,火把節的熱浪就已翻涌起來。晚會上,歌舞《春到茶鄉阿美美》、舞蹈《彝族打跳》和嗩吶演奏《蜜蜂過江》等13個精彩節目,引得臺下觀眾的掌聲不斷,連連叫好。演出結束,點火儀式上,演員和觀眾混在一起,幾百支火把圍成個大圓圈,把夜空燒得透亮。
近年來,珠街鄉以“民族風情+非遺傳承”的新思路,探索文旅協同發展新模式。每年火把節到來之際,珠街鄉都要舉辦“熱情彝鄉,魅力珠街”火把節民俗文藝表演、非遺技藝展演等系列文旅活動,以打歌表演、點火把、撒火把等傳統慶祝形式,讓嗩吶、刺繡等非遺在更廣泛的舞臺,展現原生態的民族風情,擴大影響力,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傳承弘揚彝族傳統節日文化。同時,舉辦非遺小集市、長街宴等活動,展示民族服飾、竹編等手工藝品,吸引游客參與體驗,推動文化消費與文化傳承相結合。濃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吸引了一批攝影愛好者、旅游者、主流媒體和網紅大咖關注宣傳,為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根據“臘羅巴”文化傳承的鑰匙-云南省紀實文學學會組織赴珠街彝族鄉采風紀實”整理
責編 李舒琪
校對 張楠
審核 華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