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走失,電梯直達安全島東A
文·劉亞東
近年來,網絡上有人把1949-1978年的“前三十年”,說成是為改革開放“打基礎”,稱之為“前人栽樹,后人乘涼”。這種觀點不僅顛倒了歷史因果,更試圖用“打基礎”的虛飾來掩蓋政治運動頻發、經濟困頓與社會創傷的歷史真相,模糊改革開放前后根本性的路線分野。若不正本清源,將扭曲全社會對改革開放真實意義的認知。
深圳城市風光 來源:Pixabay
統計數據本身就是無聲卻最有力的證詞。1952年,中國經濟總量占全球GDP的5.2%(世界銀行回溯數據),彼時中國尚處戰后復蘇期;而到1978年,這一比例竟萎縮至1.7%(中國政府網)。這意味著在所謂“打基礎”的三十年里,中國從全球第五大經濟體滑落至十名之外。
這一斷崖式跌落無可辯駁地說明,前三十年的制度安排非但未能夯實根基,反而導致國家經濟地位在全球視野中大幅衰退。當德日等戰敗國經濟迅速騰飛、亞洲四小龍強勢崛起之時,中國的持續相對下滑尤為醒目,深刻揭示了所謂“打基礎”的虛妄。
數據背后是更深層的體制困境。支撐現代化發展的真正基石——市場經濟、法治環境、產權保護與對外開放——在前三十年的實踐中,并未得到應有的發育和生長。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徹底取締市場機制,扼殺了經濟主體的活力。從農業集體化、公私合營到大躍進、人民公社,一條剝奪農民自主權、消滅私有產權的政策鏈條清晰可見。僵化的指令性計劃導致資源配置嚴重扭曲,形成了“短缺經濟”的惡性循環。
大躍進時期宣傳海報 來源:維基百科
1978年改革的首要任務,正是革除這套積弊叢生的體制,而非“繼承”其成果。
同樣,在對外關系上,前三十年基本處于與世界市場和技術體系的半隔絕乃至對立狀態。不僅與西方主要經濟體斷絕聯系,1960年代后更與蘇聯陣營決裂,技術更新停滯,產業結構失調。對外開放的意義正在于徹底突破了前三十年構筑的樊籠,使中國得以大規模引進資本、先進技術與管理模式,實現追趕式、跨越式發展。
尤為慘痛的是,持續不斷的政治運動——從反右、大躍進到十年動亂——對社會結構和人力資源造成了毀滅性破壞。
知識分子被污名為“臭老九”,高等教育幾近癱瘓。1700萬知識青年被迫中斷學業上山下鄉,造成整整一代人的人力資本大斷層。
法治的脆弱萌芽被扼殺,社會信任瓦解,專業管理能力匱乏——當一個社會無法善待和有效使用其知識精英時,所謂“現代化基礎”不過是無本之木、空中樓閣。
再看看今天我們東北方的鄰邦,朝鮮作為固守前三十年模式不變的“活化石”,為我們提供了觸目驚心的鏡鑒。這個高度封閉、實行指令經濟和高壓治理的國家,深陷經濟長期停滯、民生凋敝、技術隔絕的泥潭。
朝鮮的窘迫存在,正是此類制度邏輯演進的必然歸宿,無情宣告了“打基礎論”的破產:如果中國當年未作轉變,沿著原有道路走到今天,等待我們的絕不會是水到渠成的繁榮,而只能是與之相似的貧困、失能的深淵。
從中國邊境臨江市眺望朝鮮中江郡,2024年2月29日
圖片來源:AFP via Getty Images
“改革”,顧名思義,就是對過往和改造和革命,在經濟領域更是一種顛覆性的鼎新和重構。1978年開啟的改革開放,其本質絕非歷史慣性的自然延伸,而是以鄧小平為代表的改革先驅們,在對前三十年沉痛教訓深刻反思基礎上,發起的政治路線與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轉向。
這是一場徹底的思想解放運動:沖破“兩個凡是”的桎梏,確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終結了教條主義的思想枷鎖;這是一次政治路線的系統性調整: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廢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策航向;這更是一系列制度層面的破冰:聯產承包責任制從根基上瓦解了人民公社體系,民營經濟破土重生并日益壯大,國門洞開引入外資激活市場,經濟特區以無畏探索開辟制度試驗田……
每一步都是對舊體制的決裂與重塑,是在否定泥沼中生長出的制度新芽。
鄧小平“不管黑貓白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的務實箴言,正是對前三十年空談意識形態、忽視發展實效扭曲邏輯的根本矯正。
改革開放中的鄧小平 來源:BBC
將這場充滿政治勇氣與智慧、于荊棘中開辟通途的偉大轉折,曲解為順理成章的“延續”或“水到渠成”,既是對先驅們改革精神的褻瀆,更是對歷史真相的篡改。
必須警惕的是,“打基礎論”的沉渣泛起并非偶然。這種論調實際上是一些網絡大V精心編織的話術,旨在模糊改革開放前后的歷史分野,為指令經濟思維和行政管控模式的回潮“招魂”“貼金”。
其深層次意圖在于侵蝕和掏空市場化改革的社會共識,為強化行政干預、壓縮市場空間、限制個體權利進行思想鋪墊與氛圍營造。這種通過重塑集體記憶來瓦解社會對改革開放價值認同的企圖,是一種極其危險的信號。
在直面歷史復雜性的前提下,我們不否認前三十年曾在重工業布局、特定基礎設施建設(如部分水利工程)及零散技術人才積累等方面取得成果。
但絕不能以這些局部光亮,去美化整體路線之謬誤。更不能將慘烈的經濟災難與浩大的人道代價的沉重話題,用所謂的“必要學費”或“發展陣痛”而輕輕帶過。
真正支撐中國經濟崛起并融入世界的力量之源——逐漸發育的市場機制、艱難起步的法治框架、擁抱全球的開放格局——恰恰是在奮力掙脫枷鎖過程中浴火重生的嶄新體系。它們是改革的成果,而非改革的前提。
所謂“打基礎論”,本質上是通過時空錯位的敘事魔術,遮蔽前三十年的沉痛教訓,貶低改革開放破舊立新的開創性價值。
統計數據像航標一樣指示著正確路徑的選擇:1952年中國GDP全球占比5.2%,1978年滑落至1.7%,而到2024年,這一數據已躍升為17%(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條陡峭的V字型曲線,正是改革開放與所謂“打基礎”三十年之間天壤之別的歷史注腳。
1980 - 2030 年(含預測)間,中國 GDP 隨時間推移呈逐步增長態勢
圖片來源:IMF
溫故知新,才能免于重蹈泥濘。 以鐵一般的意志捍衛“思想解放—市場經濟—對外開放”這一用苦難和鮮血換來的改革真諦,我們方能穿透迷霧,使中國巨輪永不偏離通向繁榮與尊嚴的主航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