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島公園的美,早已將水景園林藝術的精髓演繹到極致。但"美哉桃花島",前人筆下已有詳盡描摹,自不待言。我且獨論這"大哉桃花島"的深意。
桃花島之大,不僅在于它是邳州規模最大的公園,擴建完成之時,更成為蘇北縣級公園中當之無愧的翹楚。這"大",恰是邳州人敢為天下先、勇筑天下大的精神寫照,是城市氣魄的生動注腳。
這"大",絕非僅指幾千畝的廣袤面積,更在于其非凡的大氣魄、超前的大設計、壯美的大景觀與豪放的大意境。
且看那二十四座風格迥異的節氣橋,集納國內書法名家題字,本就是一處文化大觀。恰逢公園建成后不久,二十四節氣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橋便身價倍增——從一城之景,躍變為向世界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鮮活載體,更成了傳承民俗文化的最佳基地。此類將文化深意融入景觀的巧思,在園中比比皆是。
其實,"大哉桃花島"的神韻,早有淵源。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李清溪老書記重返邳州任職。在力排眾議建成影劇院、拓寬"天下水杉第一路"邳蒼路等大手筆之后,1978年的一個傍晚,他在城東荒郊散步時,忽生宏愿:挖千畝塘養魚,堆土成丘種萬棵桃樹,為邳州百姓造一處休閑樂土,以報鄉梓。說干就干,他當即找到運河公社孫成吉書記商議。是年冬天,千人奮戰三個月,雛形初現;兩年后,這里已是觀者如云,賞花游池的人群絡繹不絕,"桃花島"的美名便在口碑中悄然傳開。盡管順應民心,卻有人以"宣揚資產階級享樂思想"上告,老書記因此挨批,續建工程只得暫緩。但民心所向勢不可擋,九十年代,標準化的城市公園終得建成,亭臺樓閣、池橋山石一應俱全。恰逢邳州撤縣建市成功,遂命名"邳州公園",成為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標。二十年后,公園東擴至六保河東兩千余畝水塘沼澤,聘請園藝名家精心設計、園林巨匠躬身施工,終成今日大美之境,而"桃花島"之名也早已眾望所歸!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暑假周日,我曾騎車帶小女逛桃花島。那時的景象,頗似如今的田園農家樂:泥路彎彎繞繞,荷田依依搖曳,桃林漫無邊際,雜花肆意生長,野趣盎然間,藏著別樣洞天。
九十年代初春,我赴桃花島賞桃,見游人如織、花海如潮,有感而發寫下短文,刊發于市報副刊,或許是最早描摹桃花島盛景的文字。
后來擔任市報副刊編輯,有幸連載李清溪老書記的自傳《青山不老》,其中便有創建桃花島的珍貴記述。再后來,張元棟老師又以專題報告文學詳述老書記的創建之功。這段奠基歲月,如今已鮮為人知。
我與李清溪老書記因文字結緣,成了忘年之交。常去李老家中聽他講述人生傳奇,而桃花島,始終是他口中的得意之筆。
后來因政協委員視察之責,我多次參與桃花島擴建的座談調研,與這片土地的緣分又深了幾分。
如今退休后赴北京幫女兒帶娃,書架上擺著印有桃花島美景的"邳州印象"酒瓶,成了聊慰鄉愁的寄托。每次從北京返回邳州,必去桃花島走走拍拍,看它隨歲月流轉愈發秀美。尤其夜晚的桃花島,燈火闌珊宛若仙境。外孫女每晚都要去園中玩耍,那里遍地開花的文娛設施五花八門、洋洋大觀,早已是邳州城里孩子們的游戲天堂。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桃花島公園這份穿越時光的饋贈,正是它最動人的大境所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