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出門不用捂鼻子繞路,沿街餐飲店也清爽多了!”奉賢區金匯鎮泰日社區泰青公路137弄居民李阿伯的話,道出了環境之變。自4月初污水外溢問題解決后,這里已連續半年污水零投訴。
變化的起點,是泰日社區黨總支的迅速響應。接到李阿伯反映后,黨總支以物業為紐帶,織密“社區-街區”聯動治理網。物業師傅下井排查,鎖定小區管道老化“病灶”;又配合城管檢查沿街餐飲店,發現部分商戶因未裝油污分離器致污水橫流。“物業吹哨、部門報到”機制立即啟動,市場監管、環保等部門聯動“會診”。很快,老化管道換新,12家餐飲店全部裝上油污分離器,墻內墻外污水源頭被徹底阻斷。
這樣的治理成效,正是奉賢區深化黨建引領物業治理的一個鮮活注腳。今年,奉賢區以學習教育為契機,制定出臺《奉賢區黨建引領物業治理“一支部一實事”攻堅工作方案》,聚焦12345熱線高頻訴求及小區治理重點問題,發揮居民區黨組織和黨員作用,推動黨建引領“三駕馬車”協調運轉,既破解群眾“老大難”問題,又凝聚多方城市治理共同體,讓治理效能轉化為民生成果。
難題攻堅:從“糊涂賬”到“明白賬”的治理革命
奉賢區推行黨建引領物業治理“一支部一實事”,區委組織部不僅牽頭建立了“區—街鎮—居民區”三級攻堅制度,還對“實事”有明確定義,即由區房管局、區城運中心根據小區綜合治理和住宅物業服務管理市民服務熱線案件工單量,每雙周梳理形成重點問題和高頻事項清單,將其作為攻堅治理內容,且要求居民區黨組織同步建立“三駕馬車”聯合接待制度,共同推進“一支部一實事”的落實。
最近,建成40余年的南橋鎮朝陽社區迎來新變化:車位不再“一位難求”,小區物業服務跟上了,鄰里間也更和睦了。朝陽社區黨支部書記夏春花說,破局正來源于制度的保障。
其實,朝陽社區是名副其實的“老大難”小區,0.37平方公里區域內,既有集資房、公租房、售后公房、宅基地房、廠房,還住著2562名常住居民,常被三件事困擾——
車位緊張得“一位難求”,隔壁村的3000平方米荒地能不能想辦法用起來?
物業常年服務跟不上,老百姓憑啥還要交物業費?
住戶來來去去,大伙兒怎么才能擰成一股繩?
面對困境,今年上半年,社區黨組織堅持黨建引領,聯合物業公司等,創新推出“三算三共”工作法:
一算利益賬。爭取市房改項目落地,每戶無需出錢,就能一次性進行房屋翻新,改建230個停車位,換來長期居住的舒適。
二算長遠賬。每戶繳納0.45元/平方米的物業費,就可以享受封閉式小區帶來的安全。
三算暖心賬。借助區和美項目創建,小菜園種子化肥農具只需投入1000元,就能讓轄區65歲以上260個老人每季吃上新鮮蔬菜。“一筆筆明賬擺出來,居民從觀望變支持。”夏春花說。
最終,房修方案以97%通過率落地,停車方案同意率達96%,小區物業收繳率短短半年也達到了70%,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目前,全區542個住宅小區,已確立“一支部一實事”項目196個,覆蓋272個小區。其中,44個重點小區形成60個?“一支部一實事”項目,推動小區停車位不足、電梯維修保養難、公共設施破損、文明養犬等問題有效化解。
機制創新:從“死循環”到“活生態”的破局之道
物業治理,往往沒有前列可循,一些難題的攻堅,需要因地制宜,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法。
其中矛盾突出的是“低收費導致物業無力維護,設施老化又讓業主更不愿交費”,物業費的收繳往往形成“服務差-不交費-更差服務”的惡性循環。為此,奉賢區深化黨建引領物業治理,重在鼓勵基層創新創造,實現基層組織有效覆蓋。
南橋鎮探索實行“共享優質物業”機制,將一家優質物業(江蘇銀河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引入綠地海珀華庭小區、楊王村楊王苑等,在綠地海珀華庭該物業破解了小區居民原來“物業費2.35元/平方米降到1.6元/平方米,服務也跟著打了折”的困窘,通過近2年的優質服務提供將物業費調回2.0元/平方米,實現了物業服務“質價相符”“優質優價”;楊王苑的鄉村村民也有了城市化的“管家服務”,生活指數顯著提升。
應急響應的速度,最能體現治理效能的提升。奉浦街道引導物業黨支部發起“30分鐘俱樂部——快修服務”項目,號召轄區內的物業企業黨員為先鋒,組建專業維修團隊,承諾以最快速度到達現場,提供水管維修、下水道疏通、燈具更換等6項目快修服務,爭取在30分鐘內接訴即辦。
隨著黨建引領物業治理的不斷深化,規范物業選聘,也有了可復制的經驗做法。金匯鎮以金賢社區黨支部為試點,創新實施“小區物業選聘規范提升工程”,通過組建專業監督團隊(由支部黨員、業委會代表、法律顧問及城建中心專業人員組成),創新“1+2物業合同模式”(1年試用期+2年正式服務期),構建線上線下平臺信息全公開網絡,有效化解物業選聘矛盾,為構建和諧社區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經驗。
不僅如此,奉賢區還推出奉賢區黨建引領物業治理動態管理“紅黃綠”進退機制,每月各類問題案件工單量前三,且同類案件當月滿5件及以上的小區,將被認定為“紅燈”,納入集中整治;完成整治的小區,若工單量降幅超85%且問題實質性解決,可納入“黃燈”,進入2個月觀察期;對觀察期內連續保持案件量較“紅燈”時減少85%以上,核查達標后銷項轉為“綠燈”,若后續同類問題復發并亮“紅燈”,將重啟認定與攻堅,形成處置閉環。
目前,首輪小區“紅燈轉黃燈”共受理15個小區轉燈申請,共涉及19個重點問題,投訴量平均降幅約94%。第二輪小區“紅燈轉黃燈”共受理20個小區轉燈申請,涉及22個重點問題,投訴量平均降幅約98%。
服務提質:從“管物業”到“聚民心”的價值躍升
“小吳,幫我看看手機咋發不了視頻?”78歲的周奶奶抱著手機找到蘇寧銀河物業客服吳婷。這是吳婷第8次幫周奶奶解決問題,這樣的“超綱服務”在南橋鎮楊王村已成為常態。
物業服務的邊界,正在黨建引領下不斷拓展。在柘林鎮佳源社區,25%的獨居老人與20%的大學生租戶,通過“黨員+大學生”結對形成特殊聯結:護理專業大學生季文婷貼心為老年人講解視頻通話使用方法;財務學專業大學生周夢甲手把手教老人用手機預約掛號,幫助老人適應信息化社會。如今,這個社區的志愿服務參與率提升45%,大學生主動當起“青春網格員”。
服務的溫度,更體現在文化認同的構建中。在奉浦街道奉浦苑社區博物館里,1979年的“結婚四小件”(暖腳爐、糖缸、臉盆等)前總圍著居民——這是張桂英阿姨捐贈的嫁妝,如今成了社區變遷的見證。“所有展品都是居民眾籌的,布置方案改了17稿。”業委會主任祝勤勇說。這個奉賢首個社區博物館,讓治理從“事務管理“升維至“精神共建”。
從老舊小區的“糊涂賬”到新建社區的“暖心服務”,從“各管一段”的治理困局到“多方協同”的共治格局,奉賢用一套“黨建紅+治理優”的組合拳,讓物業治理從“老大難”變成“新亮點”。
未來,奉賢將依托“多格合一”,整合各方行政資源,把“物業服務質量提升”“業委會規范運作”列為網格治理區級專項行動,針對停車管理、“油煙音”擾民、電梯安全等高頻問題及業委會共性問題,制定差異化解決方案,整合區鎮資源分級解決,力爭拔點一批全區12345工單量最集中的小區、解決一批高頻物業治理問題、應建盡建一批業委會、合并一批小散弱住宅小區、提升一批物業服務企業規范化服務水平、淘汰一批不合格物業服務企業,真正形成“黨組織牽頭抓總、各方協同聯動”的物業治理新格局。
原標題:《從“頭疼事”到“順心事”,奉賢“一支部一實事”改寫小區治理圖景》
欄目主編:徐晶卉
來源:作者:文匯報 史博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