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虹房集團的簽約室內熱鬧得很,22戶抽戶異地安置的居民依次在心儀的房屋門牌號旁貼上姓名、原住宅地址,“下單”新房。隨著虹口區首個“原址改建+協議置換”舊住房更新改造項目“同心路961號、963號項目”啟動搖號選房,居民們距離揮別煤衛合用的小梁薄板又近了一步。
同心路961號、963號是兩幢建于上世紀70年代的3層房屋,48戶居民常年擠在1364平方米的空間里,最小的居住面積只有11.5平方米。由于房屋地處居民樓聚集區,受限于周邊房屋的間距、日照等要求,這兩幢房屋無法通過拆除重建“長高長胖”。廣中路街道、虹口區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虹房集團經過多輪方案探討,最終決定創新啟用“原址改建+協議置換”模式,即以部分居民原地改建回搬、部分居民抽戶異地安置的方式,讓人們能搬回廚衛獨用的新家,也能就近就便遷入新居。
找到回搬和抽戶權益平衡的方案
同心路961號、963號是兩幢建于上世紀70年代的3層小梁薄板。 文匯報記者 葉辰亮攝
街道工作人員耐心向居民解釋方案。 虹口區廣中路街道供圖
抽戶異地安置,是近年上海舊住房更新改造的新模式。但具體抽多少戶、抽哪幾戶、如何保障與回搬居民的相對公平,都需要因地制宜做好方案。
“原地回搬的要同意,抽戶出去的也要同意。”廣中路街道相關負責人坦言,舊住房改造要經過兩輪意見征詢,項目涉及的戶數越少,越難獲得高比例的通過率,這就需要把方案想得盡可能周全。經過排摸和溝通,最終決定將朝北戶型和獨用廚房戶型進行抽戶異地安置,最大限度釋放改造空間。這樣在房屋層高、體積不變的前提下,回搬居民每家可以增加10平方米以上的使用面積,實現廚衛獨用。同時,為異地安置的居民提供從30多平方米到近百平方米的房源,在對抽戶房屋總價核算時,按照不同房型分組將原房屋使用面積加上一定使用面積進行計算,針對抽戶房屋與異地安置房源之間產生的價格差額,以“多退少補”為原則結算,確保雙方權益平衡。
經過與居民的反復溝通解釋,該項目取得了一輪征詢97.9%和二輪征詢100%的好結果。
為22戶居民籌措79套備選房源
“一開始知道我家被抽戶,挺擔心。”獨居老人杜鵑說,連女兒都擔心她適應不了新環境。后來,街道組織了“看房團”,帶大家去“探營”。她一下子就相中了距離老房子才數百米的房源。“相當于在熟悉的環境里,換到了更好的小區,還選到了我的‘夢中情房’!”
廣中路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起初籌措的房源分布在虹口區、寶山區、浦東新區。經過提前走訪和與居民的溝通,去除了10套浦東房源,著力增加周邊房源,僅本街道內的房源就達4處、鄰近街道2處,共拿出現房、期房79套備選。為打消抽戶居民顧慮,街道組織了3場“三包”看房,即包車、包路線、包講解,最多的一場去了40多位居民。每到一個點位,工作人員不僅結合附近醫院、商場、學校等資源列舉優勢,也結合價格、樓層等分析相對劣勢。
抽戶異地安置居民正在“下單”心儀的新房。 文匯報記者 葉辰亮攝
年近八旬的許春劍正在摸號。 文匯報記者 葉辰亮攝
“我們選的是期房,新房住著心情舒暢。”年近八旬的許春劍說,起初他和老伴兒“沒方向”,跟著“看房團”去“打樣”后,發現水電路261弄“拆落地”回搬項目有電梯,周邊還有菜場、公園、商業體等,很適合安居養老。在房屋建成啟用期間,老兩口還能享受過渡費補貼,“安排得很周全,很期待明年住進新房”。
回搬居民“優化師”建議全部落地
對于原地回搬的居民,“改造得好不好,居民說了算”成為工作重點。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居民中從事房地產相關行業的徐如云成為“優化師”,在設計院設定的樓房總結構基礎上,他結合專業知識、吸納居民意見針對房型內部結構提出建議。
改建回搬房效果圖。 虹口區廣中路街道供圖
居民即將告別煤衛合用的老房。 文匯報記者 葉辰亮攝
“主要是根據房屋空間的利用性和生活的實用性提出優化意見。”徐如云說,一室戶的新房上部為“加”出來的衛生間和廚房,下部為臥室。在最初的設計稿中,灶臺原本位于最右側靠墻處,他和幾位居民建議移到左側,這樣靠右側開的大門和臥室之間就形成了過道,可以放冰箱、鞋柜作為隔斷。衛生間窗戶則細化建議使用上翻式窗戶,在保障隱私的同時,讓空氣流通。“這些建議全部落到了新圖紙上,街道、設計院對居民意見的尊重,讓我們對這個項目有信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