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7月24日,泰國和柬埔寨軍隊在兩國邊境爭議地區發生交火,雙方各執一詞,一時間局勢緊張升級。這一消息瞬間吸引了全球目光,人們紛紛將目光聚焦在這兩個東南亞國家身上,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兩國再次兵戎相見?這背后又有著怎樣復雜的地緣政治因素呢?
回溯過往,泰柬兩國的邊境爭端由來已久。兩國共享著長達817公里的陸地邊界,而大部分邊界是在法國殖民柬埔寨時期繪制的。1904年的法暹條約規定,兩國在扁擔山脈的邊界應以“分水嶺”為準。但1907年由法方勘測員繪制、用于標示邊界的“附件一地圖”,在著名的柏威夏寺區域明顯偏離了分水嶺線,將這座古寺及其周邊地區劃入了法屬柬埔寨領土內。泰國方面一直不完全承認該邊界的劃分,認為包括數個古老寺廟在內的區域從未被清晰界定。1962年國際法院雖做出裁決,判定柏威夏寺周邊地區主權歸屬柬埔寨,但泰國官方拒絕接受。此后,兩國曾試圖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爭端,2000年還簽署了《邊界諒解備忘錄》,約定通過聯合勘界解決爭議,可實際操作中卻屢因民族主義政治受阻。
佩通坦(資料圖)
在今年5月28日,兩國士兵就在邊境爭議地區(泰國烏汶叻差他尼府Chon Bak與柬埔寨柏威夏省Choam Ksan交界區域)發生過武裝沖突,持續十多分鐘,造成柬埔寨一名士兵死亡。此后,兩國在邊境集結軍隊,限制陸路口岸通行,關系愈發緊張。
而此次沖突的直接導火索,是近期的地雷爆炸事件。7月16日,三名泰國士兵在柬泰邊境巡邏時被地雷炸傷,泰國政府指責這些地雷是柬埔寨方面新埋設的,柬埔寨則堅決否認,稱邊境地區本就遺留有大量歷史戰爭的未爆炸物。7月23日,又一枚地雷在邊境地區爆炸,導致五名泰國士兵受傷,其中一人失去了一條腿。泰國軍方認定這些地雷是新近布設的,然而柬埔寨方面駁斥這一說法為“毫無根據的指責”。
在這樣的背景下,泰國代理總理普坦于7月23日發表聲明,宣布降低與柬埔寨的外交關系等級,召回泰國駐柬埔寨大使,驅逐柬埔寨大使出境,還責令泰國外交部向柬方遞交抗議信。柬埔寨方面迅速做出對等反應,宣布將兩國間的外交關系降至最低級別,召回除必要人員外的所有駐泰外交官,同時要求泰國外交官離境。
佩通坦和洪森(資料圖)
緊接著,7月24日上午,沖突爆發。泰國陸軍發言人表示,當天柬埔寨軍隊在泰柬邊境大達蒙寺地區向泰軍開火,泰軍隨即反擊。當天10時58分,泰國軍方宣布出動空軍F-16戰機,摧毀柬方兩處軍事設施。柬埔寨國防部則稱,泰國軍隊首先向柬埔寨軍隊發動武裝攻擊,“柬軍對泰軍無端侵犯柬領土行使自衛權”。柬埔寨首相洪瑪奈呼吁民眾保持冷靜,同時表示柬埔寨已別無選擇,只能以武裝部隊應對武裝侵略,還致函聯合國安理會7月輪值主席,要求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進行干預。泰國方面,已下令關閉與柬埔寨邊境的所有口岸,泰國教育部也下令泰柬邊境沖突區域的582所泰國學校暫時停課。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不久前,7月11日,王毅外長在馬來西亞分別會見了泰國外長瑪里和柬埔寨副首相兼外交大臣拉布索昆。王毅外長對瑪里說,對于泰柬邊境爭端,中方希望雙方本著善意相向而行,通過友好對話協商妥善解決問題,推動事態盡快降溫回穩。瑪里當時也向中方承諾,泰國堅定恪守一個中國原則,處理領土邊界問題不會訴諸武力。可沒想到,不到兩周時間,泰柬邊境就再次交火。
聯合國(資料圖)
24日下午,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郭嘉昆對此事做出回應。他表示,泰國和柬埔寨兩國都是中國的友好鄰邦,也是東盟重要成員,睦鄰友好、妥處分歧符合雙方根本和長遠利益。中方對當前事態發展深感擔憂,希望雙方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解決問題。從地區國家的共同利益和訴求出發,中方秉持公正公允立場,已經并將繼續以自己的方式做勸和促談的工作,為推動緩局降溫發揮建設性作用。
此次泰柬邊境沖突,不僅讓兩國關系陷入緊張,也給地區和平穩定帶來了威脅。國際社會紛紛呼吁雙方保持克制,通過和平談判解決爭端。畢竟,戰爭只會帶來傷痛和損失,通過對話協商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后續局勢將如何發展,我們將持續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