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WNBA全明星賽,無疑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屆。
比賽舉辦之際,球員工會正就新一輪勞資協議與聯盟展開激烈博弈。相較于場上偏向于表演性質的比賽內容,場下的緊張氣氛似乎更具張力。
在正賽開始前的熱身環節,兩支全明星隊伍——「克拉克隊」和「科利爾隊」的22名球員,全部身穿印有「Pay Us What You Owe Us(支付我們應得的)」字樣的黑色T恤,集體發聲,向聯盟傳達她們對薪資結構調整的強烈訴求。
更具象征意義的一幕發生在賽后。當WNBA主席凱茜·英格爾伯特(Cathy Engelbert)嘗試宣布娜菲莎·科利爾當選本屆全明星賽MVP時,現場近兩萬名觀眾齊聲高喊「Pay Them!」以聲援球員們,音浪直接淹沒了主席的發言。
世界第一女籃聯賽,正處在歷史的十字路口。
和包括NBA在內的大多數職業聯盟一樣,WNBA聯盟的收入來源主要包括門票銷售、周邊商品銷售以及電視轉播權協議,而WNBA也會根據這些收入去設定一個比例(Revenue Sharing),去規定球員們能拿到多少薪水。
而當WNBA聯盟的收入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發展,球員收入卻沒有因此獲得應有的增長時,矛盾自然就會出現。
整個2024賽季,WNBA總收視率上漲23%,總上座率上漲26%,周邊商品銷售額更是直接提升近一半,聯盟整體仍處在全面爆發的態勢當中。
在今年六月,聯盟又與迪士尼、NBC、亞馬遜達成了一份11年22億美金的媒體版權協議,金額創下歷史紀錄。據推算,WNBA的轉播收入將在2026年升至2億美元,實現1.15億美元的凈利潤,為聯盟成立以來首次盈利。
而目前WNBA球員,每年可以從聯盟收入中分到的比例是多少呢?
答案是9.3%。如果這個數字不夠直觀的話,在隔壁的NBA,球員可以分享聯盟50%的收入,工資帽高達1.5億。在今年夏天的時候,雷霆隊球星亞歷山大更是一舉簽下7000萬年薪的大合同。
而在9.3%的分成比例下,一支12名球員組成的WNBA球隊,工資帽不過150.7萬美元,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WNBA里的頂薪不過25萬美元。
圖源:thefinancialmaniac
即使是女籃歷史上劃時代的球員凱特琳·克拉克,年薪也不足8萬美元,而她為聯盟帶來的直接和間接商業增長,已不必再過度贅述。
根據NBA森林狼隊記Andrew Dukowit推算,若維持現有的分成比例,WNBA的球員工資帽雖會從150萬提升至400萬,看似大幅增長,但實質上——所有球員不過仍在分著聯盟總收入僅一成的「邊角料」。
因此,新的收入分成比例無疑是值得去爭取的。正如球員工會副主席,紐約自由人球星布里安娜·斯圖爾特(Breanna Stewart)強調的:「我們并不是要求和NBA球員持平的年薪,而是一個合理的分成比例。」
在聯盟快速發展之際,確保自己能公平地分享到親手創造的那份價值,這份要求并不過分,那球員工會和WNBA的勞資談判,是怎么一步步走到需要公開向聯盟施壓的局面呢?
時間回到去年的10月底,2024年WNBA總決賽結束后。
紐約自由人隊和明尼蘇達山貓隊的系列賽創造了WNBA近25年以來最高的總決賽收視,加上過去一年里聯賽有目共睹的增長勢頭——足以讓球員們意識到:原先勞資協議中的諸多條款在聯賽快速增長的當下顯得相當滯后。是時候提前「跳出」、以協商更能夠保障球員利益的新條款了。
于是,WNBA球員工會在去年10月底提前中止了勞資協議。雙方由此進入為期一年的談判階段。
在過去的9個月里,球員工會與聯盟管理層交換了幾次提案和「反提案」。雙方不光遲遲無法達成共識,還因為聯盟方面過于緩慢的回復速度,使球員工會產生了不信任感——進一步影響了新勞資協議的達成進度。
然而,直接點燃球員們不忿情緒的,是全明星周末前夕的一次勞資會面。
這場會面—共有超過40名現役球員到場,創下WNBA工會談判史上的出席紀錄。從聯盟門面克拉克,到征戰多年的老將,再到國際球員與本土選手,聯盟中的每一支隊伍都至少有一人出席。
「以往,全明星周末中的勞資談話都是富有成效的。」已擔任球員工會主席6年的西雅圖風暴隊球星,恩內卡·奧古米克(Nneka Ogwumike)表示。
很明顯,今年是個例外。
圖源:STEPH CHAMBERS
球員們創紀錄的出席人數并沒有換回理想的結果,球員們對結果表示失望,球員工會將此次會面形容為「一次被浪費的機會」,應屆狀元秀佩奇·布克斯更是直接公開表示:「聯盟還給我們的提案有些不尊重人」。
這才有了全明星周末中,球員們「帶頭鬧事」的那一幕。
客觀來說,全明星周末確實是一個很合適的時間點。一方面,距離跳出協議的時間已超過半年,球員們有理由對談判進度的緩慢向聯盟表達不滿。
另一方面,此時距離十月底的最后期限又尚有時間,雙方仍有時間推動協商。
WNBA主席凱茜在會面后表示:對雙方能在截止日前達成新勞資協議感到「樂觀」。
不過,若凱茜的「樂觀」落空——2026年的WNBA賽季很可能會進入「停擺」(Lockout)狀態。
對正處于上升關鍵期的WNBA而言,這無異于來之不易的崛起勢頭被迫「急剎」,多年努力化作泡影。
1994-1995年,MLB的停擺導致了賽事上座率和收入的顯著下滑,后續用了數年時間才恢復正常;NBA和NHL分別在2011和2012年因未能如期達成新勞資協議而陷入停擺,為兩個聯盟都帶去了數億美元的損失。
在女籃聯賽的國際競爭格局下,WNBA球員為增加收入而征戰海外聯賽早已成為常態。若陷入停擺,WNBA或將引發新一波的人才外流潮,屆時想要重拾發展勢頭,恐怕要付出數倍于現在的代價。
正如本屆全明星MVP娜菲莎·科利爾所說:「我們正處于關鍵時刻,誰都不想看到停擺。」
科利爾當選MVP的瞬間 圖源:IndyStar
歷史證明,女子體育的每一次改變都有著長遠影響。2019年,美國女足歷史性地實現了與國家隊男女足薪資、資源分配和獎金待遇上的平等。
這一突破迅速在全球范圍內掀起「國家隊男女足同工同酬的」浪潮——挪威、澳大利亞、英格蘭、荷蘭、巴西等國,在接下來的幾年里相繼實現了這一里程碑。
而WNBA一直以來都是女子職業體育中勞資談判的先行者:1999年,女子職業體育史上的第一份勞資協議就是在WNBA簽下。
如今,女籃世界的第一賽事再次處在歷史的十字路口,面前是下一份歷史性的勞資協議,而這次,她們的抉擇將影響的不止于她們,更不止于此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