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戰爆發后,紅軍被改編為八路軍,下轄三師六旅。可在三個師的正副六位師長中卻有一個奇怪現象,即其他五人在1955年都是元帥,可120師副師長蕭克卻僅為上將。這是為何?是中央沒給機會嗎?
絕非如此,單說抗戰時期,組織就給了這六位高級干部獨當一面的機會,但是蕭克所負責的冀熱察地區一直沒打開局面,導致1942年被撤銷番號、并入晉察冀,此后幾年鮮少再有領軍的機會。
晉察冀還在總結里說道:“平西在軍事上控制房淶涿平原地區兩年以上,但黨的工作與群眾工作,都沒有打下最低基礎…”
原本冀熱察是包含了平西、冀東、平北三大塊的,但蕭克未能在冀東、平北有所建樹,甚至在平西的發展都受到批評。
這里也就有一個問題,既然蕭克在晉察冀要挨批又帶不了兵,為什么不回老部隊120師呢?其實他在回憶錄里用一段話說過原因。
一、蕭克在冀熱察經歷了什么?
在冀熱察挺進軍之前,我黨曾讓宋時輪支隊、鄧華支隊前去支援冀東大暴動,所發展出的冀熱察寧軍區武裝人員一度超過20萬。
雖然在日寇的瘋狂反撲下,八路軍沒能在冀東站穩陣腳,但先前的大好形勢讓中央意識到當地存在著極佳的群眾基礎,于是就給了蕭克機會,讓蕭克一人兼任冀熱察挺進軍司令員、政委、軍政委員會書記。
黨政軍大權于一身的蕭克豪情萬丈,揮筆賦詩:建立挺進軍,深入敵心臟。放眼冀熱察,前途不可量。
這冀熱察包含平西、冀東、平北三大塊,只要發展得好就會是另一個“晉察冀”,那他地位也能跟115師副師長聶榮臻相差無幾。可惜,他抵達平西不久,就將冀東抗聯司令員高志遠處決了。
他為什么要對高志遠下手,這里面是筆糊涂賬,到現在都眾說紛紜,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高志遠的死對士氣影響很大,冀東抗聯很快就跑走一半。
宋時輪、鄧華跟高志遠是一起從暴動中走過來的,曾力勸不要殺,即便有問題也可以送回延安學習,奈何蕭克沒聽,宋、鄧二人心里也就產生了不滿。
后來蕭克在人員安排上,將宋、鄧放在了跟參謀長程世才、政治部主任伍晉南同一級別的位置,這更是讓宋、鄧心寒。
別看蕭克是司令員兼政委,實際他手里并沒有多少兵,他從延安帶到平西的只有100多名干部。整個挺進軍能打仗的武裝力量主要是三支:宋時輪支隊、鄧華支隊、冀東抗聯。
冀東抗聯因高志遠的死已元氣大傷,宋時輪和鄧華麾下的支隊就屬于挺進軍最大的底牌了。
如此背景下,宋、鄧認為挺進軍的領導體制應是“一正二副”,蕭克出任司令員兼政委,宋時輪出任副司令員,鄧華出任副政委,這樣至少算是對自己辛苦開辟根據地的表彰。
可即便宋時輪多次提意見,蕭克都沒有這樣做,兩邊關系竟變得很緊張。后來蕭克想讓程世才去接管宋時輪支隊,導致產生誤會,宋時輪直接帶部隊去參會、還在村口架起機槍。
這場會議不歡而散,宋時輪很快就拉著支隊離開平西回到了雁北。鄧華也感覺接下來的工作難開展,沒多久同樣離開了平西。
如此一來,冀熱察挺進軍最能打的三部都離去,蕭克即便有抱負,也難以實現了。
此后幾年,蕭克本人還是有收獲——寫下了20多萬字的軍事小說,加上先前已寫的部分,初稿共計40多萬字,他擬名《羅霄軍》,后改成《浴血羅霄》。這本書在新中國成立后獲得過不少獎。
但精力集中在這種事上,指揮作戰、開拓發展自然就被拉下,所以冀熱察挺進軍番號最終在1942年被撤銷,蕭克改任晉察冀軍區副司令員。
二、蕭克為何沒有回120師?
翻開晉察冀1942年至1945年的重要事跡,里面關于蕭克的內容寥寥無幾,他也沒有下達過什么重要指示,可在他在晉察冀實權屬于比較小的。
既然如此,為何沒回老部隊120師呢?蕭克在回憶錄里說過一句話其實能解釋:與賀老總時有不悅。
賀老總曾經在翻看戰報時也表達過類似意思:蕭克同志不老實,談后坪戰斗,不是脫了褲子談的。便水戰斗也不是脫了褲子談的。
這后坪戰斗,說的是1935年3月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準備伏擊國民黨李覺部19師,卻因為六軍團的一個失誤,導致吃了敗仗,還被敵人一度打到了二軍團指揮部前沿。
當時我軍通過情報得知,敵19師準備在3月20日渡過澧水,于是早早占據高地等待。不巧20日突降暴雨,國民黨軍覺得麻煩便就地駐扎,沒有渡河。
紅軍左等右等不見人來,以為消息有誤或計劃泄露,于是大部隊后撤,只留下紅六軍團18師53團在戰略要地雞公埡警戒。
沒想到的是,當晚53團覺得這高處無遮擋,被雨淋得難受,就擅自撤出陣地,這是后來戰敗的源頭。
次日凌晨,第19師派出先遣部隊悄悄渡河,迅速占領雞公埡,等我方發現時已是早上7點,53團政委劉志高非常驚訝,在向上級報告的同時,又自己率部沖鋒,可惜不幸犧牲。
等紅軍主力趕到,敵增援也慢慢過來了,雙方打成添油戰術,難以實現突破。蕭克見此就準備擊其側翼,調紅51團和紅12團迂回。
只是這樣正面戰場兵力就略顯不足,敵察覺出這點后,立即發起反沖鋒,一度打到紅二軍團指揮部前,幸好賀炳炎率警衛部隊舍命將其打退,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久攻不克,敵另一個師又靠得很近了,紅軍只好選擇撤圍。這一戰讓兩個軍團保衛湘鄂川黔蘇區的目標落空,且殲敵490多人自損800人,無論戰術還是戰略都失敗了。
賀老總此時倒沒有責怪,可幾個月后的便水戰斗就發了一通火。
1936年1月,紅軍二、六軍團轉移到晃縣,準備在此創建新蘇區。然而敵窮追不舍,最激進的依然是在后坪戰斗對陣過的李覺19師。新仇加舊恨,紅軍準備再次對其展開伏擊。
當時的計劃是紅六軍團分成兩部,一部在蜈蚣關前的門樓坳、蜈蚣坳、對伙鋪一線誘敵深入,將19師吸引到蜈蚣關盆地中,此處四周都是高山,吸引進來再斷其后路,就能甕中捉鱉。
另一部前去占領上游的便水渡口,阻止敵人增援趕到,這是汲取上次失利的教訓。紅二軍團則是在敵人進入蜈蚣關盆地后,迅速從三面將其包圍。預想中,這樣能全殲敵19師。
可惜,敵人并未按照“劇本”來,1月5日,他們一看到蜈蚣關地形險要,就不再跟隨,反倒就地修筑工事,很明顯已看穿我軍將他當成目標的企圖。
蕭克見此只能發動強攻,但又打成了僵局。賀老總看伏擊不成,立馬率二軍團從側翼發起進攻,兩個戰場都打了一天,未能分出勝負。
1月6日下午3點左右,蕭克因紅六軍團傷亡過大選擇撤退,但他并未通知賀老總。導致紅二軍團還苦苦支撐到7日凌晨,險些被敵人包圍。
賀老總回憶過:他不給二軍團送個信就跑了,跑到江口縣。我聽到那邊沒槍聲了,估計走了,于是派了一個班去看情況。我和小關(關向應)商量,他還不信,我馬上集合四師,搶占龍溪口,不然就被敵人切斷了。
這事就讓賀老總特別生氣,總結會議上還拍了桌子。事后他翻看蕭克關于后坪戰斗、便水戰斗的報告后,發現蕭克沒有談及紅六軍團放棄雞公埡高地、擅自撤出戰斗的事,就說出了那句認為蕭克不老實的話。
除了作戰外,兩人在思想上也有分歧,比如甘孜會師后,賀老總旗幟鮮明地站在中央一邊,蕭克卻接受張國燾的任命,成為紅四方面軍31軍軍長。此事影響很不好。
還有抗日戰爭時期120師著名的“三王”事件,有很多資料都說蕭克是幕后的指使人,他離開120師,跟這件事也有很大關系。如此一來,他又怎么可能再回120師去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