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外界紛紛將目光聚焦在即將到來的中美第三輪談判之際,一連串“意料之外”的變局卻正在亞洲悄然上演。
誰也沒料到,剛上臺不久的韓國總統李在明,竟然在這個節骨眼上突然出手,速度之快、姿態之猛,連特朗普都始料未及。
而這場來自朝鮮半島的“變局”,不僅打亂了美國的戰略部署,也意外為中國打開了一扇有利的窗。
一、特朗普焦頭爛額,談判還沒開始就連吃三記重拳
中美新一輪的貿易談判眼看就要登場,照理說美方應該準備充分,信心滿滿。但偏偏在談判尚未開始之前,特朗普政府就接連吃下三記“悶棍”。
首先,是特朗普本人的支持率再次探底。7月24日最新的民調顯示,特朗普的支持率已跌至37%。這對于即將投入新一輪大選博弈的他來說,簡直是當頭一棒。民眾的不滿來源于哪里?從伊朗核設施事件到高昂的生活成本,再到遲遲未解的政治丑聞,層層壓力已經把特朗普逼到墻角。
其次,是歐盟“另起爐灶”。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訪華后公開表態稱:“中歐合作是獨立的,不受歐美關系影響。”這一舉動直接打臉了美國長久以來的“西方統一戰線”戰略。歐洲轉身拉近與中國的關系,無疑讓美國在全球博弈中的話語權再次被稀釋。
最致命的第三招,則來自特朗普最不愿看到的地方——朝鮮半島。
二、李在明大動作頻頻,韓美聯盟裂痕顯現
上任之初,李在明就展現出與尹錫悅截然不同的對外政策風格。他對美國的咄咄逼人并不感冒,反而在關鍵時刻主動靠近朝鮮,甚至暗中拆除美韓之間的軍事紐帶。
這一次,他的動作更是雷厲風行:中止了邊境的對朝喊話廣播,解除了對朝鮮影視作品的限制,甚至傳出欲邀請金正恩出席在韓國召開的APEC峰會的消息。
要知道,這一系列操作不僅是象征性的“示好”,更意味著朝韓關系可能進入真正的“軟化期”。而一旦朝鮮半島局勢降溫,韓國最根本的軍事威脅也將消解。
這時候再來看駐韓美軍的存在意義,就顯得相當尷尬。李在明的算盤很清楚——若朝鮮不再是敵人,那韓軍自然就不再需要依賴美軍防護,更有理由要求收回“戰時作戰指揮權”。
這可不是鬧著玩的。幾十年來,韓國軍隊始終在關鍵時刻受制于美軍指揮系統,這種“半主權”的尷尬局面早就讓韓國國內不少人心生不滿。而現在,李在明正試圖打破這個格局。
三、中國或成最大贏家,美國臺?;I碼被削弱
李在明的“左右騰挪”帶來的最大影響,可能并不止于朝韓之間的和解,而是整個東北亞力量格局的悄然重塑。
尤其在臺海問題日益敏感的今天,美國一直試圖拉攏日韓澳組成“西太小北約”,以形成對華包圍圈。然而,如今日本選擇退后一步,澳大利亞態度模糊,而韓國更是干脆“另起爐灶”,這無疑等于直接把美軍的支點給踢掉了。
一旦朝韓關系緩和,駐韓美軍戰略部署空間被壓縮,美國在臺海問題上的地緣支持將迅速萎縮。臺海緊張局勢的焦點將不再是“美國與盟友如何應對中國”,而是“美國能否獨自應對中國”。
而對中國而言,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戰略利好。中方一直主張地區問題由地區國家自己解決,而不是受外部干擾。現在,李在明的態度與中國的主張某種程度上高度契合,為中國未來在半島事務乃至東北亞事務中的斡旋創造了更大空間。
再進一步想,若中、韓、朝三方關系穩定并有所進展,未來區域內的能源、科技、產業鏈合作都可能邁出實質性一步,而美國想要在這片土地上攪局的難度將越來越大。
結語:
李在明的“突襲”出手打亂了美國在朝鮮半島的布局,也在客觀上為中國帶來一個罕見的“喘息窗口”。特朗普原本希望通過關稅談判給中方施壓,結果卻沒想到在外交和地緣政治上連吃悶虧,陷入前所未有的被動局面。
現在的局勢很清楚:美國想要“包圍”中國,但一條腿已經動搖,另一條也在觀望。而中國,正在穩穩接住每一次局勢變化所帶來的新機會。朝鮮半島是否會迎來真正的“變天”,時間會給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一次,變局的方向,正在偏向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