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宮橢圓形辦公室里,菲律賓總統馬科斯與特朗普握手長達八秒,兩人面對鏡頭笑容滿面。這場被外界視為“南海反華同盟”的會晤,背后卻是馬科斯難以啟齒的困境:他的行李箱里裝著美國4月對菲祭出的17%“對等關稅”威脅、7月9日特朗普致信警告的20%關稅最后通牒,以及8月1日的倒計時期限。當中國在南海的兩個敵人在白宮碰面時,表面的盟友氛圍掩不住冰冷的利益算計。
根據《南華早報》的相關報道來看,這次小馬科斯去,基本就是和美國談關稅問題的。不過,從會后特朗普的表情和單方面宣布的內容來看,菲律賓這次明顯把特朗普惹怒了,完全一點面子都沒給。
在關稅上,特朗普之前威脅的是20%,這次菲律賓要求減免,最后美國強勢拍板,從20%降到19%,乍看起來是讓步了,但實則侮辱性質更強了。菲律賓的貿易部長克里斯蒂娜·羅克,試圖安慰國內輿論“19%已低于東盟鄰國”,網友明顯不買賬。
而南海安全問題上,菲律賓想要軍事、經濟雙捆綁,特朗普直接拒絕。畢竟是“美國優先”,特朗普不愿意幫菲律賓打仗。而外交上,菲律賓想要自己可以保留一點和中國的合作空間,相當于是想騎墻,再騙一點中國投資和貸款。但特朗普一點空間都不想給,要求美菲簽訂“毒丸條款”,即如果菲律賓與“具敏感性的第三國”簽訂新貿易協議,美國有權單方面終止協定。
最離譜的是,特朗普恐怕是真把菲律賓當“狗”看。小馬斯克想要在貿易等級上,體現一下菲律賓作為美國盟友的特殊地位。結果特朗普不贊成,在貿易等級上,安排菲律賓和越南、泰國在一個位置。
很明顯,菲律賓這次訪美,幾乎是一無所獲,反而被羞辱了一通。為什么特朗普這么不爽?最核心的一點,是菲律賓似乎將南海問題的一切,歸功于自己,以此向美國“要價”。小馬斯克聲稱菲律賓的核心任務是“保衛領土和行使主權權利”,拉攏“遵守國際法的國家”對抗“單方面改變秩序”的國家。言外之意,基本指向中國。
然而特朗普明顯對此不買賬,反懟小馬斯克,說自己不介意菲律賓和中國融洽相處,因為自己和中國的關系也很好。美國部分媒體還做相關視頻報道的時候,還在這里留了一個鏡頭語言,當特朗普在說這話的時候,馬科斯臉上公式化的微笑瞬間凝固。更令馬尼拉難堪的是,特朗普順勢宣布重大外交動向: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訪問中國,并稱“美中貿易合作進展順利”。輕描淡寫間,馬科斯苦心經營的對華強硬人設轟然崩塌。
說穿了,菲律賓這場外交表演演雜的背后,是又一次的戰略誤判。菲律賓原以為能以“對抗中國”的功勞換取貿易利益,將安全與經貿捆綁談判。結果特朗普一針見血的點明,沒有美國撐腰,菲律賓連對抗中國的資格都沒有,怎么就成你菲律賓的“功勞”了?那不是你為了自己的野心,才干出來的事情嗎?何來討價還價的資本?
某種程度上來說,馬科斯在白宮的尷尬遭遇,折射出中國在周邊外交中持續面臨的博弈困局:部分國家刻意制造“選邊站”敘事,利用中美戰略競爭態勢左右要價。這種模式在南海尤為突出——某些聲索國一面在島礁爭端中挑釁中國,一面將“對抗中國”包裝成向美國討取經濟優惠的政治資本。
這種“危機套利”思維已蔓延至經貿領域。不少國家以“美國施壓”為名向中國索取超額利益:要求中國讓渡稀土產業鏈控制權,或迫使中國無償援建高鐵等基礎設施,抑或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要求技術轉讓與市場特權。這些訴求本質上將中國視為“戰略提款機”,幻想通過放大外部威脅迫使中國讓渡核心利益。
當馬科斯結束空手而歸的白宮之行時,特朗普卻向記者透露“期待不久的將來訪問中國”。這一表態猶如隱喻:大國博弈的棋局中,小國若將身家性命押注于挑動對抗,終將淪為可犧牲的棋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