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經40多年沒有真正卷入過戰爭,但至今在世界范圍內依然被視為“不敢輕易招惹”的大國。
這個現象背后的根本原因有三——軍隊在和平時期的綜合表現、持續領先的軍事現代化步伐、以及歷史實戰中積累的威懾力,這三者環環相扣,形成了中國軍事實力在全球的可信度。
首先,軍隊在和平環境下的表現同樣是實力的直接體現。
近十年內,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參與應急救災、基礎設施建設等各類國內重大事件和公共事務多達上百萬次,在抗震、抗洪、疫情救援等方面的表現出色。
以2008年汶川地震為例,僅中國官方報道披露,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第一時間投入震區搶險,共計投入數萬名官兵,冒著余震和滑坡危險,救出了無數生命,并承擔了長達數月的災后重建主力工作。
兩年間,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累計出動約184.5萬人次進行救災,轉移或營救群眾174.2萬人次,運輸物資30多萬噸,疏通水道、公路、橋梁等。這種大規模快速反應和高效執行,是軍隊能力的有力證明,也在國際上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次,解放軍的軍力現代化速度和質量,是另一個重要支點。
自21世紀初以來,中國軍費投入持續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22年國防預算達到約2,300億美元,規模全球第二,僅次于美國。
更重要的是這些資源被高效用于導彈、航母、隱形戰機、無人作戰平臺、信息作戰等方向。
截止2024年初,解放軍已具備世界領先的核武器和導彈打擊能力,擁有600多枚核彈頭及多型具備洲際射程的導彈平臺,具備全球打擊和核威懾能力。
此外,中國已經躋身全球極少數能夠自主設計建造航空母艦并形成批量生產能力的國家。
中國目前擁有大連和江南兩大全球頂級造船廠,年最大產能全球領先。而自主發動機、作戰無人機、激光武器等高科技領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再往前溯源,歷史上幾次關鍵戰爭的結果,是中國軍事實力被普遍認可的底層基礎。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今,中國對外用兵寥寥無幾,但每一次幾乎都成為改變國際或地區格局的轉折點。
1950年中國參加朝鮮戰爭,“抗美援朝”作戰實際擊退過由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團,在國際安全史上成為小國抗衡強權的典范。
1962年對印邊境反擊戰、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都在極短時間內取得實質性成果。
一系列歷史成績,為中國軍隊塑造了強烈的現實威懾力;直到今天,周邊乃至全球大多數國家在政策制定和地區危機處理中,對中國軍力的判斷仍然以此為標桿。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政府自20世紀90年代起,在聯合國層面積極參與國際維和與醫療人道主義救援,目前已經派出千余人次履行相關國際義務。
這種能力的延伸,使解放軍不僅僅停留于國土防御,更成為全球治理與國際危機應對的重要角色。
總的來看,中國能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