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鐵們,科技與狠活!吃完猛猛掉頭發呀!”
幾年前,靠著一句科技與狠活,辛吉飛的名號一飛沖天,成為打假揭秘食品安全類目博主的天花板。
許多人將辛吉飛的話比作圣經,只要他說什么食物有問題,就堅決抵制那些食物,當初那句科技與狠活,至今依然還在沿用。
但是當初萬人敬仰的科普展示,卻因帶貨翻車、販賣焦慮遭到了反噬。
在成為網紅之前,辛吉飛不過是一個經營烤面筋小攤的普通商販,據他自述,他曾賣過五年烤面筋,但后來生意倒閉,原因無從得知,只是說自己把自己的生意干黃了。
2022年6月,面對生計困境的辛吉飛開始嘗試短視頻創作,最初的內容與其他美食博主并無二致,都是拍攝烤面筋、麻辣鴨脖等小吃的制作過程,流量相當一般。
命運的轉折出現在2022年9月,辛吉飛偶然發布了一條關于食品添加劑內幕的視頻,意外獲得了巨大流量。
這條視頻中,他展示了如何用添加劑勾兌出“絲毫沒有豆子和黃豆的醬油”。視頻中他那標志性的歪嘴表情和“那必是科技與狠活啊”的口頭禪迅速成為網絡熱梗。
嘗到甜頭的辛吉飛迅速調整內容方向,全力聚焦于“揭秘”各類食品的科技制作過程。
他的視頻內容極具視覺沖擊力:用三花淡奶將白開水瞬間變成奶白奶白的高湯,用蛋白粉、淀粉和各種調料制作出香氣四溢的烤腸,用茶葉邊角料和奶精粉、植脂末混合出街頭奶茶的味道。
每條視頻結尾,他都會夸張地咂嘴,配上諸如“看似人間美味,實則一吃就廢”的點評,這種極具表演性的內容風格迅速吸引了大量關注,短短一個月內,辛吉飛的抖音賬號漲粉大幾百萬。
網友給這位光頭東北漢子起了各種外號:“煉金術士”、“絕命毒師”,他將食品添加劑戲稱為“海克斯科技”。
辛吉飛的走紅恰逢其時,在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公眾對食品健康日益關注的背景下,他那看似揭露黑幕的視頻直擊了大眾的焦慮點。
辛吉飛的視頻確實產生了一些積極影響,例如他曾在一個直播中提到匯源果汁或許可以考慮,他們基本實現了零添加,結果一夜之間,面臨破產的匯源果汁竟然成為了眾人爭相追捧的對象。
隨著名氣越來越大,辛吉飛的視頻內容也開始發生變化,從最初相對客觀的食品制作展示,逐漸演變為更具煽動性、更夸張的表演。
關于他究竟是“食品安全衛士”還是“焦慮販子”的爭議也日益激烈,支持者認為他揭露了行業黑幕,讓消費者有了知情權,批評者則指責他夸大其詞、以偏概全,制造不必要的食品安全恐慌。
中國食品融媒體報等媒體批評他“夸大其詞故意散播焦慮,帶偏大眾對食品工業和添加劑的認知”。
隨后短視頻平臺介入,要求辛吉飛調整內容,更詳細地介紹添加劑,避免一概而論,辛吉飛直接注銷了擁有近900萬粉絲的賬號,聲稱要是平臺不認可自己就不拍攝了。
這一“壯士斷腕”的舉動進一步強化了他“不畏資本”的人設,讓支持者更加堅信他是“被資本打壓的正義之士”。
在注銷抖音賬號后,辛吉飛并未如他宣稱的那樣“退網”,而是轉戰快手平臺,并很快走上了直播帶貨這條路,這一轉變讓許多將他視為“正義化身”的粉絲感到失望,也為后續的“人設崩塌”埋下伏筆。
2024年8月,又一記重錘落下,打假人王海舉報稱,在辛吉飛直播間購買的“純原情手工紅薯粉條”經檢測“竟然根本沒有紅薯,全是木薯淀粉”。
而辛吉飛此前曾拍著胸脯保證這款產品“貨真價實,沒有摻木薯”,面對質疑,辛吉飛的回應令人失望,他并未直接承認錯誤,而是強調“檢測報告只能作為線索,市場監管局才有執法權”。
這些接二連三的“翻車”事件,徹底摧毀了辛吉飛精心構建的“食品安全衛士”形象,曾經他是“不畏資本豪強的斗士”;如今他自己卻成了需要被“打假”的對象。
辛吉飛在接受采訪時承認:“之前一部分視頻內容的確過于夸張,不夠嚴謹。”他以“吃味精掉頭發”為例解釋道,味精間接影響脫發是因為攝入過多后會口渴,可能導致喝更多高糖飲料,進而因熱量過高、運動不足導致肥胖或身體不適,間接影響頭發脫落。
但在短視頻中,這些復雜關系被簡化為“味精導致脫發”的直接因果。
辛吉飛在視頻中頻繁使用科技與狠活一詞,將食品添加劑整體描繪成有害物質,而事實上,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是建立在嚴格的科學研究基礎上的,像呈味核苷酸二鈉這樣的添加劑不僅無害,適量使用反而能提升食物的鮮美口感。
辛吉飛后來也承認:“食品添加劑本身沒有錯,而是使用者用錯了方向”,但這一修正性觀點遠不如他早期煽動性內容傳播廣泛。
從萬人追捧到聲名狼藉的歷程,不僅是一個網紅個體的興衰史,更折射出當代社會在食品安全、媒體傳播和商業道德等方面的深層問題,這一現象的“反噬”效應及其帶來的啟示,應當被每一個食品消費者銘記。
辛吉飛的反噬最直接體現在商業價值的暴跌,曾經他一句話能讓匯源果汁漲了800億,讓某些商家寸步難行,而如今他帶貨的產品頻頻曝出質量問題,粉絲唰唰的掉,帶的貨自然也不如以往,名聲也徹底爛了。
辛吉飛曾擁有極高的公眾信任度,在食品安全信息混亂的背景下,許多消費者將他視為可靠的信息過濾器,當他本人開始為問題產品代言時,這種信任便轟然倒塌。這種崩塌不僅影響他個人,還加劇了公眾對整個網紅群體乃至食品行業的不信任。
早期辛吉飛通過夸張表演和煽動性言論獲得流量,這種成功模式讓他難以轉型,當他試圖轉向更嚴謹的科普時,觀眾已習慣了他的“歪嘴龍王”形象,對平和的內容反而不買賬。
真正的食品科學往往復雜嚴謹,不易傳播,而簡化、夸張的內容易獲流量卻可能誤導公眾,辛吉飛坦言:“在短視頻平臺,專業的科普人員有很多,但是內容太過科學嚴謹,太長。”
他選擇犧牲專業性換取傳播力,結果雖然獲得短期流量,卻長期損害了公眾對食品添加劑的科學認知。
在辛吉飛事件中,無論是對他前期的神化還是后期的妖魔化,都顯示出網絡輿論容易走向極端的特性,即便在他帶貨多次翻車后,仍有大量粉絲堅信他是“被資本打壓的正義之士”,這種信仰式追隨反映了網絡時代信息繭房的強大影響。
從“揭露問題”到“售賣產品”的轉變中,如何保持立場的一致性?當商業利益與公眾利益沖突時,該如何選擇?辛吉飛顯然未能通過這一考驗,他的案例為其他網紅敲響了警鐘。
面對辛吉飛早期可能誤導性的內容和后期的問題產品,監管反應顯得遲緩且力度不足,這反映出當前對網絡內容和網紅帶貨的監管體系仍需完善,主播們也需要更加透明和負責,不能再用夸張的宣傳誤導觀眾。
在2025年,辛吉飛曾嘗試通過“安全到萬家”飲食安全公益活動重塑形象,他帶領團隊走入浙江居民小區,免費幫助居民置換新菜板和新鐵鍋,并講解廚具衛生知識。
活動中他劈開發霉的竹制菜板,展示內部劣質膠合板,用強大的視覺反差教育居民,這類公益活動本可成為他重建信任的契機,但因前期失信太深,效果有限。
將食品安全這樣的專業領域寄托于個別網紅是否明智?一個辛吉飛而已,還沒那么大能量,網友們把他的作用看得太大了,食品安全問題,需要的是所有人一同努力。
辛吉飛現象的最終啟示或許是:在信息時代,我們既需要警惕科技與狠活對食品安全的真實威脅,也需要警惕網紅人設背后的表演與狠活,既要有質疑精神,也要有理性的判斷力,既要關注個別商家的不法行為,也要相信整體行業的進步可能。
從萬人敬仰到聲名狼藉,辛吉飛的經歷告訴我們: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靠販賣焦慮終究不能長久,只有踏踏實實科普才能走的更遠。
參考資料
四川正道文化 - 2022-10-08:“海克斯科技”,究竟傷害了誰
紅星新聞 - 2024-09-26:辛吉飛帶貨紅薯粉條被疑不含紅薯成分 生產廠商曾被當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處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