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島內今日舉行大罷免,終于到了萬眾期待的這一天,可以說是個重要的日子。
在這場舉世矚目的選舉中,數百萬選民將決定24名國民黨“立委”以及新竹市長高虹安的命運。
然民進黨試圖通過這場罷免行動收回“立法院”的控制權,但許多島內民眾的怒火已經被點燃,選票成為了他們對民進黨及賴清德的不滿表達渠道。
那么,島內的命運最終會走向何處?
大罷免的算計
2024年臺灣大選落幕,民進黨雖保住政權,但在“立法院”遭遇重大挫敗,僅取得113席中的51席,成為名副其實的“朝小野大”。
在行政主導力受限的現實下,民進黨急于突破制度掣肘,選擇以“罷免戰術”清除關鍵戰力,成為島內政治史上罕見的逆流操作。
大罷免看似由“民間團體”發起,實則背后由民進黨系統性策動,從王鴻薇、徐巧芯到傅崐萁與葉元之,這些人選并非巧合,而是依照選區特性與政治風險權衡后所選出的戰術對象。
大罷免本質上是對現行議會權力結構的再洗牌,企圖透過罷免機制,實現“從基層破口”推進重新掌控“立法院”的目標。
更深層次的政治意圖在于,為2026年縣市選舉乃至2028年大選鋪路,將當前在野力量逐一削弱,使執政集團掌握選戰主導權。
賴清德
更令人警覺的是,罷免背后所牽動的不只是島內政治版圖,還有兩岸格局與國際戰略的聯動。
“一石二鳥”的戰略概念浮上臺面,清除在野力量,民進黨可無礙推動軍事預算擴張,強化“抗中”姿態以取悅華府。
透過緊張局勢塑造“戰爭邊緣”氛圍,為推動“臺獨”開辟合法性與民意基礎。
賴清德
民主體制之殤
罷免機制原為保障民意表達、監督公職人員的民主工具,然在此輪“操作型罷免”中,其功能已被完全扭曲。
所謂的“民間聯署”并非自下而上的公民運動,而是政黨主導、資源傾斜后的策略性行動,實質上形成政黨操控民意的舞臺。
在罷免程序展開的同時,行政與司法系統也同步進入戰術協同狀態,檢調機關大規模突襲搜索國民黨地方黨部,并對多名黨工進行拘押與起訴。
賴清德
此類行動密集集中于罷免前夕,時機高度敏感,與其說是司法獨立行為,更像是執政集團利用國家機器對政敵施壓的經典范式。
7月的“團結十講”與“團結月”活動中,賴清德不但提出“恢復軍事審判”這樣的激進政策,還同步啟動“漢光41”演習。
并添加灰色地帶襲擾與城鎮韌性等元素,將軍事動作與政治投票隱性聯動,企圖構建非投不可的戰爭焦慮。
賴清德
更嚴重的是,在臺風“丹娜絲”造成南部災情嚴重之際,賴清德卻繼續催票行程,將災后重建延后處置,甚至發表“訓練社區”之類冷漠言論。
引發災民與輿論憤怒,這反映出政權為罷免所投注的“資源優先級”已凌駕于民生保障之上,形成權力錯位的制度病象。
而在選戰技術層面,國民黨也提出“十大奧步”警告,包含以賭盤操控投票意向、散布假外交成就、放大恐中情緒、行政不中立、影視恐懼操作、走路工自導自演、假訊息攻擊等。
賴清德
各項手段環環相扣,充分展現民進黨在此次罷免行動中所動用的“全面戰”策略,不僅是政治較量,更是一場對制度極限的挑戰。
島內社會裂痕全面撕開
在大罷免投票臨近之際,島內社會的分裂程度空前,選前最后一晚的造勢晚會可謂一場民意風向標。
藍白陣營在臺北、新北、桃園、臺中等地號召大規模群眾集結,場面熱烈、口號清晰,展現出不容忽視的基層動員能量。
賴清德
而相對地,民進黨主導的晚會活動則顯得低調且分散,主軸模糊,主場人氣不足,部分場次甚至臨時取消,顯示其內部對罷免議題的正當性與認同仍存疑慮。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與學術界的獨立聲音也開始密集發出質疑,知名音樂人羅大佑公開表示,民進黨此次推動罷免完全是“賴皮式操作”,缺乏政治倫理底線。
臺大哲學系退休教授林火旺直言,這種動員模式完全是對民主理性與社會共識的破壞,是以仇恨動員取代民意溝通的表現。
賴清德
自由撰稿人衣冠城亦指出,罷免牽涉的不只是個別“立委”的去留,更涉及制度穩定、在野制衡與社會信任的整體結構。
罷免過程中,以模糊控訴、片面影射構建輿論攻擊框架,逐漸營造出“看到黑影就開槍”的政治氛圍。
民意與數字
依據臺灣現行《選罷法》規定,罷免需同時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同意罷免票數多于不同意票數,二是同意票數必須超過原選區選舉人總數的四分之一。
賴清德
這項“雙門檻”機制在設計上本應提供理性防火墻,避免罷免淪為黨爭工具,但本輪大罷免中,該機制被精算操作,轉化為一種精準政治戰術。
國民黨“立委”王鴻薇、徐巧芯、葉元之、游顥等人所處選區,皆為人口密集、投票率高、政治立場兩極分化嚴重區域。
綠營借助數據模型、選區地理分析,優先鎖定這些可能“達標”的選區進行發動。
賴清德
例如王鴻薇所在臺北市中山松山區,其上次當選得票逾八萬,罷免需突破兩萬人次門檻,綠營集中資源在該區設點、拉票、宣傳,力求創造“象征性成果”。
此外,針對徐巧芯所在的大安文山區,以及葉元之的板橋東區,民進黨側翼社團采用不斷抹黑、翻舊賬、放大爭議性發言的策略。
制造持續性爭議,以激化輿論,增加中間選民投下“同意”罷免票的可能性。
賴清德
藍白守得?。棵襁M黨會收手嗎?
隨著首波罷免案于7月26日展開投票,政治觀察家紛紛提出評估與預測,郭正亮、沈富雄等資深評論者皆判斷,即便綠營動員全力,國民黨最多可能失守三席。
此推論基于投票門檻、罷免動員資源、選區態勢及選民心理四大變量的理性分析,部分選區雖有民進黨強攻跡象,但藍營深耕多年,區域組織并未全面瓦解。
但若綠營成功罷免三席以上,將造成在野陣營極大士氣打擊,并在立法院形成“微弱多數轉折點”的潛力,為執政黨后續預算案、法案推動制造空間。
賴清德
反之,若民進黨無法順利拉下關鍵“立委”,不但將失去攻勢正當性,也會反噬其政治能量,特別是蔡政府卸任后賴清德接手政權,聲望并未完全鞏固。
一旦罷免未果,將形成政治困局:黨內派系質疑聲起,基層失望情緒升溫,甚至連派系分裂與臺南本土勢力的反彈都將加劇。
無論罷免結果如何,臺灣已進入新一輪政治動蕩周期,而本輪大罷免行動也揭示出現行制度中被刻意規避或濫用的漏洞。
賴清德
結語
“大罷免”所揭露的不只是政黨惡斗的激烈程度,而是整個體制運行機制的系統性扭曲。
臺灣若不能正視罷免制度的結構漏洞、政黨對制度的技術性劫持、以及民意代表對其正當性的日益流失,那所謂的“民主典范”將只是空殼。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來源:環球網2025-07-26臺灣首輪“大罷免”今日投票,島內作家:臺灣人很容易看穿民進黨的司馬昭之心
環球時報2025-07-26臺灣首輪“大罷免”,今日投票
海峽導報2025-07-267名“大法官”人選全被否決,綠營也不同意其中2人,賴清德稱遺憾
中時新聞網2025/07/26726大罷免》臺東投票市區熱、鄉鎮冷 陳銘風估投票率4至5成
中時新聞網2025/07/26726大罷免》臺中投開票所設在葬儀社旁 地方平常心看待
臺海網2025-07-25“大罷免”明天投票 臺灣面臨“大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