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臺積電的全球招聘主管黛博拉將公司告上法庭,指控其存在種族歧視行為。
令人驚訝的是,這起官司的原告,不是我們習慣中在美國常被歧視的亞裔,而是白人。
過去幾年,我們時常看到“亞裔在美國被白人歧視”的報道,但如今,是在美國工作的白人,起訴臺積電的中國人歧視白人。這一幕,想想就會讓人覺得搞笑。
這起案件起初只是黛博拉個人的訴訟,但到了去年11月,又有13名員工陸續加入,他們想要把個人訴訟升級為集體訴訟。
到今年4月,原告人數增至28人;到了6月,已擴大到30人。這些人都提出了類似指控:在臺積電的美國工廠,非亞裔員工,尤其是白人,在多個方面受到系統性歧視。
這些美國員工,具體投訴臺積電哪些歧視行為呢?
1.職場語言歧視
臺積電在美國本土招聘時,HR直接篩選中文簡歷,這讓很多不會中文的美國應聘者,直接失去了競爭資格。
而且,臺積電在招聘時注明“普通話優先”,這也被認為是一種變相歧視美國員工。
入職后,臺積電的同事之間,大量使用中文溝通,尤其是在會議中,讓美國員工嚴重地感覺到被邊緣化。
還有美國員工表示,因為無法參與中文討論,他們無法接觸核心業務信息,影響了自己的職業發展。
2.晉升與管理歧視
美國員工稱,在臺積電的晉升路徑同樣受阻,因為管理層偏好能說中文、能融入“亞裔文化圈”的員工。
美國員工的工作被頻繁貶低,被批評懶惰、愚蠢、缺乏敬業精神,在會議上被當眾羞辱。有主管甚至公開說:美國人太懶,不夠努力。
而且,臺積電的工作文檔,僅提供中文版本,這使得美國員工,根本無法參與臺積電的關鍵項目。
3.強制派駐與不平等待遇
一些美國員工被強制送往臺灣受訓,常被安排長期出差。
相比之下,臺籍員工則多數在本地接受培訓,美國員工認為臺積電是“雙重標準”。
還有美國員工指出,即使自己工作表現優秀,也常常得不到應有的認可,績效考核比中國人更加嚴格。
4.人身與心理上的侵犯
一位美國的男性員工稱,臺灣培訓期間,常被一名中國的男工程師拍屁股,這位員工稱這是性騷擾。
還有黑人員工稱,自己的辦公桌上被掛上一個尖叫雞,這也是赤裸裸的種族歧視。(雞在黑人歷史中,有著特殊意義:在奴隸制時代,雞是少數可以由黑奴保留的個人財產,和“摘棉花”一樣,是壓迫象征。)
更有員工在實驗室吸入化學物質身體不適時,稱公司拒絕為其撥打911,導致他只能自己打車就醫。
有人向美國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投訴后,他還被公司“軟禁”在培訓室好幾個小時,這位員工稱這是臺積電對他進行打擊報復。
對于以上的這些控訴,臺積電是如何回應的呢?
面對媒體詢問,臺積電回應稱:“我們不對正在進行的訴訟做出評論,目前專注于亞利桑那州晶圓廠建設,并致力于打造一個‘多元、友善、融合、共同發展’的工作環境。”
這起事件的背后,其實不僅僅是一起普通的法律訴訟,更是不同文化價值觀與工作方式的深度碰撞。
想當年,中國剛改革開放,外資企業進入中國時,大量管理層用的是英語,技術文件和會議語言也都是英文。我們中國人雖然辛苦適應,但并沒有動輒上升到“種族歧視”的層面。
摩托羅拉當年在天津建廠時,一線班長都要求能聽懂英語;日本豐田招聘時甚至要求日語二級,還要赴日培訓一年,這些都是現實要求,而不是人家的壓迫。
但如今美國本土員工卻反過來,無法接受在美國企業中講中文,認為這是一種歧視。
美國人習慣了全世界向美國靠攏,難以接受中國人在美國本土成為主導,我想,美國人的這種“中心國家”心態,是時候改一改了。
當你處于全球經濟鏈頂端時,你有“主人”的我們不挑你毛病;但當制造業落后、你請來臺積電來幫你“補課”時,是不是該換換位置了?
在半導體這種高門檻行業中,技術轉移絕不僅僅是設備搬過來那么簡單。語言、文化、管理方式,都是體系的一部分。你要學會如何和工程師對接、如何處理工藝流程、如何精準溝通問題,這都需要適應而非抗拒。
你請臺積電來建廠,是希望學習人家的技術和管理,提升自己。既然如此,你就不能一方面說“我們要復興制造業”,另一方面又拒絕學習人家的管理語言和企業文化。
制造業不是喊口號,而是要踏實干活。如果你始終抱著“我是美國人我最大”的心態,又不愿意學中文、不愿意適應,那么,這個廠你建得再漂亮,也終究是水土不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