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這盤大棋,落子很講究。現在不是能不能收回來的問題,而是要用什么方式、在什么時機、以最小代價收回來,并且收回來之后能立刻穩住、長治久安的問題。在我看來,咱們國家大概率是在等,等三個最關鍵、最要命的“結”徹底解開。這三個結不解開,就算一時拿下了,后患無窮,那不叫“徹底解決”。
第一個結:經濟上的“人質”困局怎么破?
咱先聊最實在的,錢。
打仗就是燒錢,但解決臺灣問題,錢的事兒比你想的更復雜。它不光是軍費,更是一種經濟上的“捆綁”。
你看看去年的數據,臺灣對大陸(含香港)的出口依賴度還在40%左右晃悠,一年上千億美元的順差從咱們這兒賺走。這錢,很大一部分又被他們拿去買美國的武器,反過來對付咱們。這像什么?就像你一邊給他輸血,他一邊拿著血去練拳擊,目標還是你。
這其中最要命的,就是那個小小的芯片。臺積電,就是美國攥在手里的“人質”。它的先進制程芯片,到今天依然是全球的硬通貨,從你的手機到天上的衛星,都離不開它。美國搞的“芯片聯盟”,核心就是拿臺積電當令箭,企圖鎖死我們的高科技發展。
如果現在動手,會發生什么?先不說臺積電的工廠在戰火里還能剩下多少,只要戰端一開,全球的芯片供應鏈立馬斷裂。咱們自己的高新產業,比如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汽車,都會因為缺少高端芯片而遭受重創。沿海那些靠著臺灣電子元器件做配套的幾十萬家企業,可能一夜之間就得停工。這連鎖反應,會直接沖擊到咱們的就業和社會穩定。
所以,你看這幾年國家在干嘛?玩命地砸錢、砸人、砸政策,搞咱們自己的芯片產業。從光刻機到EDA軟件,一步一個腳印地追。華為的麒麟芯片是怎么回來的?就是這么硬生生蹚出一條血路。到了2025年的今天,我們在成熟制程(28納米以上)這塊,基本已經可以自給自足,甚至開始往外卷了。但在先進制程上,跟臺積電還有差距。
這個結,就在這里。等哪一天,咱們自己的芯片,特別是7納米以下的高端芯片能夠實現大規模量產,能滿足絕大部分國內需求的時候,臺積電這張“人質牌”的威力就大大減弱了。到那時候,經濟上的顧慮就少了一大半。這不僅僅是技術突破,這是在拆除對方手里最有分量的經濟炸彈。
另外一個經濟上的結,是美元霸權。美國制裁人的老三樣:軍事威懾、科技封鎖、金融制裁。前兩個咱們不怕,但這金融制裁,確實惡心。一旦開戰,美國肯定會聯合西方凍結咱們的海外資產,把咱們踢出SWIFT結算系統。
咱們的應對策略,就是人民幣國際化。你看這幾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金磚國家,越來越多的貿易開始用本幣結算。咱們和沙特、巴西的石油、大宗商品交易,都在嘗試繞開美元。這個過程很慢,像是在一磚一瓦地蓋新房子,但只要房子蓋起來,就不怕他把舊房子給點了。
等咱們的經濟內循環足夠強大,人民幣的“朋友圈”足夠廣,即便被暫時踢出美元體系,咱們的經濟也能扛得住、轉得動。那時候,解決臺灣問題,才不會被別人在錢袋子上卡脖子。
第二個結:軍事上的“拒止”能力夠不夠硬?
談完錢,再談槍。
很多人有個誤區,覺得解決臺灣問題,就是解放軍跟臺軍的對決。錯了,從一開始,咱們的對手名單上就清清楚楚地寫著“美國”和“日本”。咱們的軍事準備,從來不是為了打一場小規模的登陸戰,而是為了打贏一場高強度的、有外部強敵干預的區域拒止戰爭。
臺灣島本身,對于解放軍來說,軍事上已經沒有太大懸念。從東風系列“快遞”的飽和攻擊,到殲-20的隱身突防,再到075兩棲攻擊艦的立體登陸,臺軍那點“以武拒統”的本錢,在絕對的實力差距面前,其實撐不了幾個小時。
真正的硬骨頭,在臺灣東邊的太平洋上。美國的航母戰斗群、在日本和關島的軍事基地,才是咱們必須要面對的挑戰。你辛辛苦苦在島上搶灘登陸,人家的航母編隊在后面捅你刀子,這仗就沒法打了。
所以,這幾年你看咱們的軍事發展,重點在哪?
第一,是航母。“遼寧艦”和“山東艦”解決了有無問題,讓我們熟悉了航母的運作。而現在形成戰斗力的“福建艦”,這艘電磁彈射的大家伙,才是真正對標美國超級航母的“大國重器”。它的艦載機聯隊,特別是殲-35隱身艦載機,將讓我們的航母戰斗群具備在遠海與強敵掰手腕的能力。
第二,是“區域拒止”體系。這才是咱們的殺手锏。被譽為“航母殺手”的東風-21D和“關島快遞”東風-26,就是明確告訴美國人:你別過來,過來了我也能打到你。咱們的潛艇部隊,像一群水下的“狼群”,時刻盯著對手的航母。再加上天上的衛星實時監控,整個西太平洋,對于美軍來說,已經不再是想來就來的“游泳池”了。
為什么軍事演習一次比一次更靠近臺灣島,甚至穿越所謂的“海峽中線”?這不光是震懾“臺獨”,更是在進行實戰化演練,測試美日的反應時間和干預能力。我們在反復熟悉戰場,把預案做得滴水不漏。
這個軍事上的結,就在于我們的“拒止”能力,是否強大到能讓美國在下場干預前,先掂量掂量自己會不會被“團滅”的風險。當它的干預成本高到無法承受時,它自然就不會來了。等我們的第三、第四艘航母下水,等我們的海空軍能把第一島鏈牢牢鎖住,這個結,才算徹底解開。
第三個結:島內的人心,怎么拉回來?
這是最難,也是最根本的一個結。
統一,最終是人心的統一。把島打下來容易,把2300萬人的心帶回來,難。
我們必須承認一個現實,由于民進黨當局長期的“去中國化”教育和輿論操弄,島內相當一部分年輕人,特別是30歲以下的,對大陸的認同感很低。他們嘴里喊著“天然獨”,天天看綠營媒體抹黑大陸,覺得咱們還活在上世紀。
對于那些鐵了心要搞分裂的“臺獨”頑固分子,咱們的手段很明確:清單拉出來,露頭就打。從法律上制裁,從經濟上斷其金流,讓他們成為過街老鼠。這叫“精準打擊一小撮”。
但對于絕大多數被蒙蔽的臺灣同胞,光靠打是不行的,得靠拉,靠融合。
你看咱們這幾年做了什么?福建向金門供水、供電項目陸續落地,讓金門同胞用上跟廈門一樣的水電。大陸的農產品采購,讓臺灣南部的果農、漁民實實在在賺到了錢。各種惠臺政策,讓臺灣青年來大陸上學、就業、創業,跟咱們的年輕人一起生活,一起打拼。
這種感覺,就像用溫水慢慢融化堅冰。當一個臺灣青年發現,他在大陸能找到比島內更好的發展機會;當一個臺灣果農發現,大陸的市場能讓他過上更好的日子;當他們親眼看到大陸的繁榮、開放和活力,而不是綠營媒體嘴里的“蠻荒之地”,他們內心的那堵墻,自然就會慢慢松動。
、小紅書這些社交媒體的文化滲透,比任何官方宣傳都來得有效。當臺灣的年輕人開始跟我們追同一個明星,玩同一個游戲,用同一種網絡熱梗時,那種文化上的親近感,是任何政治口號都無法替代的。
這個結,解開需要時間,需要耐心,更需要智慧。我們要做的,就是用事實打破謊言,用融合化解隔閡。等到島內越來越多的民眾認識到,“臺獨”是絕路,統一才是出路,回到祖國懷抱才是最好的歸宿時,統一的民意基礎就有了。那時候,無論是和統還是別的什么方式,阻力都會小得多,付出的社會成本也最低。
參考文獻:
- 金燦榮:非和平統一,我們需先解決一個關鍵問題. 底線思維, 2024-06-22.
- 祖國完全統一進程不可阻擋. 金臺資訊, 2022-08-11.
- 環球時報、觀察者網等關于臺海局勢、中美關系及中國產業發展的相關報道 (2023-2025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